在攻占庐江后,袁术已经完全掌控了扬州的江北地区。这一切都在按照原定计划进行,原本他应该接下来去争夺徐州的部分。然而,正当袁术准备实施这一计划时,江南的丹阳郡爆发了严重的问题,使得他无法同时进行两线作战。
其实,孙贲与吴景并没有与袁术彻底决裂。尽管孙家对袁术存在一些不满,但此时的矛盾并未公开化。真正的问题出在扬州刺史刘繇身上。刘繇是汉室的宗亲,但与当前的皇室关系已经非常远了。与刘备相比,他的祖先更早被封为齐王,虽然刘备出自一脉,但刘繇的祖上更为显赫,他的伯父曾担任过太尉。
凭借这种背景,刘繇的官场之路显然比刘备更顺利。他甚至因个人原因可以随意放弃官职。兴平元年(194年),中原战乱让刘繇避难至淮浦,当时他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成为了一个封疆大吏。尽管这一任命对他来说似乎是天降鸿运,但刘繇却没有觉得自己能轻松担任这个职位。袁术早已将扬州视为自己的地盘,刘繇的空降并非简单之事,他也难以轻松夺取。
刘繇与刘表的情况有些类似,虽然他同样接到了朝廷的任命,但这任命代表的是李傕等人的意图,目的是让他在扬州对抗袁术,保持平衡。李傕和郭汜继承了董卓的势力,并沿用了他的政策,然而,朝廷并不希望与袁术完全决裂。在朝廷和袁术的关系中,李傕既想保持表面的和解,又希望私下施加一些压力。袁术当时也没有明确反抗朝廷,他明白自己仅占有九江地区,还未完全稳定,因此他暂时选择不与朝廷发生冲突。
对于袁术而言,刘繇的任命虽然来自朝廷,但他自己并未表示强烈反对。这种情况也反映了袁术与朝廷之间的微妙关系,虽然双方并未结成正式同盟,但至少表面上没有发生公开冲突。而孙家则在这一局势中看到了机会。此时,孙策已经有了自立的打算,尽管他还在袁术名下,但与袁术的关系迟早会破裂。迎接刘繇的到来,可以在未来为孙策创造更多操作空间,为将来独立铺路。
在这一背景下,孙家并不反对刘繇的任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他。孙策借此机会,借着刘繇的名义控制扬州,计划在刘繇和袁术决裂时以此为借口宣布独立。即便孙策背叛袁术,也能通过朝廷旗号为自己找到立场。袁术则对这场局势保持观望,毕竟他不担心孙策的背叛,而刘繇的力量过于庞大,不容忽视。
刘繇通过吴景和孙贲的帮助成功接管了扬州,但袁术却没料到刘繇不仅仅是一个傀儡。刘繇的能力逐渐显现,远不止外界所认为的庸碌无能。年少时,他就曾表现出非凡的胆略,早在十九岁时,他就敢闯入敌巢,救回被绑为人质的叔叔,这股勇气和决心不亚于孙坚。渐渐地,刘繇周围聚集了不少精英人士,包括许劭等大名士,还有曾在徐州为陶谦效力的薛礼与笮融等人。正是这些人才的加入,让刘繇的势力大大增强,并开始威胁袁术的地位。
此时的局势也逐渐变得复杂。孙策与刘繇的对立不可避免,而孙策早已意识到,刘繇不仅仅是个挑战者,还可能成为自己真正的对手。尤其是在孙策提出对庐江进行攻击时,局势发生了突变。袁术的手下孙策在此时完全看透了刘繇的真实意图,并意识到自己必须提前做准备,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在一系列战斗后,孙策成功地通过渡江占领了关键战略要地,并接管了江南的控制。这使得他在江东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他不仅能够迎击刘繇的进攻,还能在关键时刻通过合作与周尚的力量,取得了战略优势。周尚,作为当时的丹阳太守,虽然与袁术并无直接联系,却被孙策成功策反,为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举改变了战局的走向,最终帮助孙策彻底击败刘繇,成功掌控了江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