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不敢动这4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宣告大明王朝的建立。当他披上皇袍,坐上九五至尊宝座的那一刻,内心的骄傲与自豪达到了巅峰。看着身边这些陪他征战沙场、共创江山的战友,朱元璋满怀感激,慷慨地赐予他们丰厚的赏赐,彰显对他们的重视与肯定。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特别表彰了34位功臣,他们中有6位被封为公爵,28位被封为侯爵。这些人都是随他打下这片江山的主力军,如今终于能够共享这得来不易的荣光。然而,这份荣耀并未维持太久,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对功臣们的态度骤然转变,开始大规模清洗他们。民间传闻甚嚣尘上,说这34人中竟然只剩下4人得以幸存。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在这34位功臣中,地位最高的便是那6位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这几位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李善长被誉为“萧何”,徐达与常遇春更是被尊为战神,李文忠号称敢死猛将,而冯胜和邓愈更是蓝玉的偶像人物。这些人理应享有最高的荣誉,堪称开国元勋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这6人中,只有邓愈和李文忠最终得以安然度过余生。李善长因涉嫌谋反,全家被连坐抄没;常遇春死因成谜,有人认为他因屠城行为招致朱元璋猜忌,或遭遇天灾人祸,但与朱元璋的猜疑密不可分。冯胜被认为功劳最大,却因与藩王有联系被猜忌,最终被赐死。徐达的死因民间传说因烧鹅中毒,但实际上他是因被削夺兵权而抑郁致死,疑为朱元璋的权力斗争牺牲品。

此外,还有28位侯爵,包括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羙、黄彬、梅思祖、陆聚、汤和、耿炳文、郭子兴、吴良、华高、杨璟、康铎、韩政、曹良臣等。前半部分的侯爵几乎都因牵连“胡惟庸案”而遭遇杀身之祸。史书记载,胡惟庸案波及上万官员,牵连甚广,70%以上的侯爵因此丧命,足见案情之严重。

即使是后半部分的侯爵,也难逃厄运。郭子兴与朱元璋关系尴尬,野史中记载他生活压抑,最后被朱元璋所震惊,郁郁而终。其他人如杨璟战死沙场,吴良因病辞世于青州,康铎英年早逝,曹良臣和韩政的儿子起义,家族因此被灭。华高更惨,竟然未能留下子嗣。可以说,这些侯爵们无论是因朱元璋的权谋还是政局风云,最终多未善终。

因此,28位侯爵中,只有耿炳文和汤和两人最终安然无恙。

综上所述,陪伴朱元璋开国的功臣们,竟然只有4人幸运地逃过了残酷的清洗。

那么,这4人为何能够幸免于难?

首先是汤和。历史记载中,他和冯胜等人因掌握兵权一度被朱元璋猜忌,尤其是在蓝玉事件后,汤和差点遭到株连。然而,汤和颇有自知之明,一旦风波平息,他便主动上缴兵权;每当朱元璋需要他时,他总能及时挺身而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史中记载朱元璋曾向他许诺重大奖励,但他却只选择了黄金和美女,展现出极高的处事智慧和分寸感,这使得朱元璋念及旧情,宽容了他。

接着是耿炳文。相比其他功臣,他的名气或许稍逊,但他有着独特的防守才能。学者认为,耿炳文是这34位开国功臣中最善于防御的人才。临近朱元璋驾崩,皇帝需要这样一位能够保卫王朝安全的将领,担心子孙难以继承其威望,因此保留了他。更重要的是,他的兵权主要用于防御,绝不会主动威胁朝廷安全,靖难之役也可作证。

再来是李文忠。与其他功臣相比,李文忠与朱元璋的感情尤为深厚。据史料记载,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自14岁起便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视他如亲子。李文忠战场表现突出,多次救朱元璋于危难,成为他的定海神针。后来,他平定江南,成功剿灭张士诚,立下赫赫战功,自然获得朱元璋最大的信任和喜爱。因此,尽管功臣遭连累,李文忠却始终稳坐钓鱼台,备受重用。

最后是邓愈。和李文忠一样,邓愈是战场上的一颗耀眼新星。年轻时便掌兵,战无不胜,堪称传奇人物。回忆鄱阳湖大战,邓愈表现卓越,后来又在边疆抵御吐蕃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仅凭战功,其他功臣也并不逊色,但邓愈之所以幸运,在于他长期驻守边疆,远离朝廷权力中心。长期征战边疆让他无法参与朝廷党争,也避免了家族腐败,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们命运多舛,或因贪腐被杀,或因政治斗争遭连坐,甚至因早年历史恩怨而陨命。民间传闻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实属有根有据。

不过,客观来说,朱元璋并非无差别乱杀。他之所以表现得格外严厉,是因为他不像唐太宗等皇帝那样受豪门大族牵制,有更多杀戮的自由。朱元璋和他的功臣们多为草根出身,是第一代开国元勋,他们敢于挑战皇权、影响政权,因此遭到清洗。如果像那四位功臣一样懂得进退有度,谨守分寸,自然能够避免灾祸。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权力的漩涡中迷失,最终难逃厄运。

0 阅读:0
槐花花香味儿特别浓郁

槐花花香味儿特别浓郁

我小时候喝羊奶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