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Josep Borrell)近期抛出论调,声称“贸易与安全息息相关”。他以此为由喊话,要求中方在本周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会晤中,“解除欧方疑虑”,似乎为这场高层对话预设了前提条件。 博雷利具体罗列了一份欧盟的“担忧清单”,焦点集中在: 1. 指责中国“工业产能过剩”; 2. 抱怨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失衡”; 3. 指控中方进行“经济胁迫行为”; 4. 担忧中国在关键原材料、化学品及消费级无人机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 然而,仔细审视这份清单,不难发现一个核心事实:这些问题几乎无一源于中国主动采取的“非市场行为”或所谓“不正当竞争”。 它们很大程度上是欧盟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产业活力或效率不足,所面临的自然竞争结果——简单说,欧盟是在自己跌倒的地方,指责对手跑得太快。 将这样的市场规则下的得失,在峰会前夕堂而皇之地包装成“担忧”和需要中方回应甚至“解除”的“前提条件”,其潜台词耐人寻味。这本质上暴露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依然习惯于以“教师爷”般的姿态和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待中国。 欧盟此举,更像是在自身遭遇竞争性“伤痕”后,不是反思自强,反而试图向竞争对手开出“药方”。 这份峰前提条件的清单,与其说是合理的诉求,不如说是竞争失利焦虑感驱动下的行动。它反映了一种旧秩序的思维惯性:期待东方大国按照其设定的“规则”和“关切”来行动,而非在真正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务实对话。真正的建设性交流,当始于放下这份不合时宜的傲慢身段。
峰会前对华念“紧箍咒”?欧盟抛出“前提条件”难掩竞争失利焦虑
暖暖的养宠指南
2025-07-24 15:35:07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