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已经瑟瑟发抖。据报道,7月23日,俄罗斯在无任何预告的情况下,发起了横跨太平洋、北冰洋、波罗的海、里海的大规模实战演习,飞机就出动120架。 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恰似一记重锤砸在立陶宛的神经末梢,让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再次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 此次演习的规模堪称近年罕见。俄罗斯海军总司令莫伊谢耶夫亲自坐镇指挥,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等四大舰队精锐尽出,1.5万名军人参与的演练科目涵盖反潜作战、岸防反击、无人装备协同等实战化内容。 尤其在波罗的海区域,俄军舰艇频繁抵近立陶宛领海基线,其搭载的“口径”巡航导弹射程足以覆盖维尔纽斯全城。 这种极具压迫感的军事存在,与7月10日俄制Geran-2无人机穿越立陶宛领空事件形成鲜明呼应——那次事件曾导致立陶宛启动最高级别防空警报,总统瑙塞达一度进入地下掩体避险。 俄罗斯的军事动作背后,是对立陶宛近年激进外交政策的强烈反制。这个人口不足300万的国家,近年来甘当北约东扩的“马前卒”:不仅高调支持乌克兰,还在加里宁格勒过境运输问题上制造障碍,甚至允许台湾地区设立所谓“代表处”,导致对华关系严重恶化。 而中国实施的精准制裁已使立陶宛对华出口暴跌95%,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濒临崩溃,而台湾承诺的2亿美元投资实际到位不足15%,经济困境与外交孤立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通过军事演习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挑战其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将面临雷霆般的回应。 对于立陶宛而言,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北约集体防御机制的脆弱性。尽管立陶宛自2004年加入北约后,在境内部署了多国组成的“增强型前沿存在”部队,但面对俄罗斯的核威慑,这些常规力量显得杯水车薪。 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可携带战术核弹头对北约成员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而北约至今未就核武器使用达成统一应对方案。 正如俄军事专家科诺瓦洛夫所言,俄罗斯的演习本质上是在测试北约的战略决心——当立陶宛真正遭遇“失控核弹”威胁时,北约是否愿意以自身安全为代价履行盟约,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立陶宛的处境愈发艰难。其境内的苏瓦乌基走廊是连接波兰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唯一陆上通道,一旦被俄罗斯切断,北约东翼将陷入孤立。而此次“七月风暴”演习中,俄海军重点演练的海上拦截与反潜作战,正是针对北约可能的海上补给线。 面对此情此景,立陶宛民众的恐慌情绪持续蔓延,首都超市的应急物资销量激增,社交媒体上“下一个乌克兰”的担忧声浪此起彼伏。 这场横跨四大洋的军事演习,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立陶宛或许只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但它的命运却足以牵动整个欧洲的神经。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印度高层精英,下至普通
【82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