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我是如何在闲鱼上高效完成一场“外包的盗窃”——虚构还是真实。
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是否已崩塌?虚构是否还有价值。我们真的需要虚构的叙事吗?
答案是肯定,但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那种“阅读虚构”的欲望,而是一种想象结构的需求:
你在短视频里看“打工人一夜暴富”,你在微博看“遗产争夺大戏”,你在知乎上看“社死现场”“逆袭人生”“婚姻悬疑”……
这不就是“虚构”吗?但它们披着“真实事件”的外衣。用虚构的胃口吞噬现实的内容。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是不需要虚构,而是已经把虚构当作现实的组成部分。
“看新闻不如看爽剧”,而新闻本身已经被剪辑得像爽剧。
爽剧也开始用“纪实风格”来引导你入戏。
当代人对“虚构”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病态地嵌入现实,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这让我感到生理上的不适,恶心,想呕吐。
对虚构的恶心,“生理上的不适”不是夸张修辞,而是许多当代写作者的真实感受:虚构已经变质,它不再是“揭示现实”,而是“遮蔽现实”。
你在读一个虚构故事时,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人物的命运,而是“这段是不是AI生成的?”“这是套路写作吗?”“这能不能改编成网剧?”“这是不是在内涵某个热点?”
虚构变成了一种工业垃圾,一种高度可预测的流水线模板生产。
我不是不相信故事,而是不再相信故事背后有“人”在讲述。叙事的织体变成了空壳,一个冷冰冰的内容容器,早就失去了文学那种“从命运中挤出语言”的温度。
所以你不只是怀疑虚构本身,你是在对整个“内容工业”过敏。它像一块加入代糖甜味剂的蛋糕,吃下去肠胃开始抽搐。
那么,虚构与现实,现在到底是什么关系?
以前我们说的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虚构向现实致敬。现在反过来了,现实在模仿虚构。
你看到的政客讲话、广告话术、社交媒体人设、明星翻车、舆论反转,全都是“精心设计的叙事机制”。它们使用“虚构的结构”,却声称“我是事实”。现实不是“越来越像小说”,而是正在以小说的结构操纵你的情绪和信任。
小说不是“讲故事”,小说要做的是识破这些虚构的现实。
我已经无法再写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我甚至不能确信我正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
虚构不再是通往现实的途径,而是被现实绑架的奴隶。
虚构曾经是我的呼吸,现在却成了我的在喉之鲠 。
王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