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王朝的制度是让第一代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通婚,再让第二代的堂兄弟姐妹通婚,进而让第三代的从堂兄弟姐妹继续通婚,通过连续数代王室成员内部的近亲繁育来纯洁血统。因此高丽王朝初期,王室内婚导致的无嗣和夭折发生频率很高。 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太祖王建,本是后高句丽将领,靠军功崛起,918年推翻弓裔自立为王。他娶了29位妃子,多出自地方豪族,生下25个儿子和9个女儿。为稳固权力,他安排子女间联姻,其中6个女儿嫁给自家兄弟。这种做法在王朝初期常见,目的是防止外戚势力膨胀。王建统治时注重统一三韩,935年吞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结束了分裂局面。他还制定训要,强调佛教和后唐关系,但死于943年,享年67岁。继位的惠宗王武是其长子,生于912年,母家势弱,即位后面对豪族挑战,常需甲士护卫。他试图加强中央,但健康每况愈下,仅在位两年,无子而终,年25岁。 定宗王堯是王建第三子,生于923年,通过政变上台,联合王式廉除掉王规等对手。他在位四年,协调贵族,但同样早逝于949年,年26岁。光宗王昭,王建第四子,生于925年,949年受禅即位。他推行改革,削弱豪族,强化王权,在位26年,死于975年,年50岁。这些早期国王的短暂统治,反映出王室内部矛盾重重,联姻虽意在凝聚,却加剧了继承难题。 高丽王室的内婚制度设计严密,第一代从同父异母兄妹入手,避免完全同母带来的伦理冲突。王建子女中,公主下嫁兄弟就是典型,目的是双重姻亲网,巩固王室顶端地位。第二代转向堂兄妹通婚,这些子女成长后继续内婚,进一步封闭血统。第三代扩展到从堂兄妹,层层递进,确保纯净。但这种连续近亲繁育,直接导致遗传问题频发。初期王朝,王室内无嗣和夭折率高企,惠宗无子早亡,光宗子女多名幼年离世,定宗一支也子嗣稀少。 医师常诊断血脉不畅,婴儿体弱多病,继承人选捉襟见肘,迫使国王频繁调整顺序。这种模式虽源于纯化血统的意图,却在实际中制造危机,王室为此开会讨论补救,但传统根深,无法根除。贵族阶层也效仿,内婚流行五百年,直至蒙古统治才渐止。即使受中国影响,一度禁同姓婚,但法令仅限同父异母兄妹,堂兄妹不在列,执行力弱。 这种内婚习俗源于朝鲜半岛的访妻婚传统,男女暮夜群聚歌戏,相互悦即结合,类似日本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俗。高丽虽称小中华,但底层文化保留自然天性,女性地位较高,能继承家产、骑马出游,与儒家不同。到李朝才彻底儒学化,1435年王室首行女归男家婚礼,1518年平民跟进,17世纪形成男主继承制。高丽初期,王室内婚加剧政局动荡,惠宗时王规诬陷王昭兄弟,引发宫廷阴谋,定宗上台后诛杀三百余人。 光宗在位后期,鼓励告密,兴冤狱,屠戮功臣,子逆父、奴论主,社会离心。他虽强化王权,颁奴婢按检法、科举、百官公服,但猜忌心重,杀惠宗定宗独子,甚至疑自家儿子。光宗自称皇帝,用光德峻丰年号,外交称王内称帝,外交上稳住后周宋辽。内婚虽意在防分裂,却因遗传隐患,王室寿命缩短,多位国王37岁前亡故。 内婚延续到13世纪蒙古入侵,高丽国王开始娶蒙古公主,外部血统注入,频率降低。1231年起蒙古多次进攻,高丽投降称臣,联姻融合两族。1085年宣宗禁同父异母兄妹婚,违者仕途阻,但堂兄妹仍行,传统势力大。蒙古统治下,习俗松动,高丽成附庸,国王贡品称臣。光宗后裔融入王室,但早期影响持久,景宗997年亡,年37岁。王建诸子后人,多无嗣绝支,余者散居地方。1392年李成桂篡位,建立李朝,废旧制,用儒家规范,女归男家成主流。 高丽亡于内耗和外压,王室内婚虽守护血统,却酿成无嗣夭折,政局不稳。整个王朝475年,34代君主,向后唐宋辽金元明称臣,与北方民族战火不断。经济上田柴科分地给官吏军士,但贵族扩私田,破坏生产,社会矛盾激。文化崇佛兴儒,农业手工业发达,但后期衰落。李朝继承后,高丽人渐成朝鲜民族,檀君神话兴起,标志整合完成。
明朝洪武至宣德年间整整六七十年,税收只有4%,是历史最低,在这期间,百姓渐渐温饱
【82评论】【33点赞】
文艺
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