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韩国人亲口说出来,很多人还不敢相信,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居然是这么一番看法!最近韩国媒体的一篇文章,直接喊出“现在是韩国要追赶中国的时候了”,一位在中国工作的韩企员工更是直言:“如果韩国企业在中国都混不下去,那在国际市场上就更没戏了,” 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紧密,韩国一直以技术、品牌和创新活跃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韩国对中国出口已经出现历史罕见的下滑,在韩国整体出口中的比重也明显减少,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正在被不断侵蚀。 “地盘易手”的速度之所以超出很多人的预料,一个直接原因是中国本地企业成长太快,尤其是新能源、人工智能、通讯设备等新兴领域,韩国不少中坚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尤其是汽车、电子、动力电池、半导体等行业,中国企业的学习速度和技术突破让韩国公司必须放下自信,快速跟进和调整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已经有一批大型韩企开始撤离、收缩甚至准备彻底改变其在华业务布局。 韩国社会学者和政策圈也在重新审视中韩关系的意义,过去那种韩国高高在上的姿态明显有所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韩国企业连中国这块全球第二大市场都守不住,在世界其他地方就更没希望。 对许多产业来说中国国内品牌的崛起已经让韩国“专利产品”在中国日常消费中失去吸引力,从现实来看,不深度研究中国市场、不学习中国新模式的韩国企业,未来发展空间会进一步被压缩。 韩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也暴露出来,长期依赖出口尤其是对华出口,本身就是极大的风险,韩国有学者指出,面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压力,韩国需要主动减少对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依赖,完善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否则整体竞争力还会进一步拉低。 在新冠疫情、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不确定背景下,中韩双边关系的复杂性也开始让韩国社会普遍紧张。 韩国国内关于中国议题的讨论日益高涨,这种关注正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舆论层面,韩国社会整体对中国的好感度创历史新低,但同时产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领域都不同程度上强调不能忽视中国对于韩国的意义,需要在技术、标准、资本等方面互相借鉴、持续交流。 不少韩国专家提议要以更加开放和谦虚的态度研究中国经验,把中国视为真正的全球性强手而不是传统的“代工厂”印象。 韩国社会并没有一味抱怨中国崛起带来的“压力”,而是聚焦于如何用自身优势实现转型,比如有韩国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布局中国未完全覆盖的新兴领域,或联合中国本地企业共同开发全球市场,也有部分高校和机构加大针对中国创新产业的跟踪和学习力度。 压力与危机同时也是韩国转型创新的重要推手,只有直面现实、主动转型,韩国企业才可能保住优势、冲击更高层次的全球分工。 汽车、芯片、家电等领域的局部“反转”,对韩国本土的信心打击非常直接,有企业管理者坦言,如今不能再用过去的套路简单应对中国市场,因为情况早已完全不同,市场变化激烈,竞争对手实力惊人,只有持续加快内部改革、在全球供应链和创新体系上做出新变化。 韩国企业才能在中国和全球持续获得一席之地,而且,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不满足于只在中国“做贸易”,而是主动研究中国消费趋势、用户习惯、数字生态,深度介入本地新产业的成长轨迹]。 在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下,韩国如果不能正视压力、积极应对,将失去未来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机遇,这种压力其实并非坏事,反而是推动自身升级和走向下一轮创新的关键动力,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来自韩国的声音最近不断提醒社会各界。 现在不是还沉迷于“过去光辉”的时候,必须彻底更新观念奋起直追,否则连中国大门口都难以守住,韩国社会若能以这种全局眼光和务实态度面对现实,恐怕也正是韩国长期保持竞争力、朝国际一流行列再出发的真正希望所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要不是韩国人亲口说出来,很多人还不敢相信,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居然是这么一番看法!最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7-24 21:14:12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