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方会见了来访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间点。中方提出了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三点主张”,那么如何理解呢? 先看第一点“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欧洲这几年总把“三重定位”挂在嘴边,伙伴、竞争者、对手分得清清楚楚。可实际操作中,“竞争者”“对手”的权重越来越大。 就拿5G来说,个别欧洲国家跟着美国起哄,限制华为参与建设。结果自己的5G部署进度慢了半年,运营商还得多花几十亿欧元采购替代设备。 相互尊重不是句空话。中国从来没要求欧洲选边站,可欧洲有些国家总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去年中欧光伏贸易摩擦,中方没搞对抗,而是坐下来谈配额。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欧洲保住了本土产业的缓冲期,中国企业也拿到了合理的市场份额。这就是伙伴该有的样子——有事好商量,而不是动辄拿“脱钩”说事儿。 再说第二点“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欧洲喊“去风险”喊了快两年,可到底什么是风险?把供应链多元化和对华脱钩混为一谈,这本身就跑偏了。 德国大众在华有33家工厂,雇佣超过10万名员工,去年在华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40%。要是真“去风险”到切断合作,这些岗位谁来补?德国汽车工业的损失谁来担? 开放从来都是双向的。中国连续六年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企业在华投资存量超过2300亿欧元。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从30%提到95%,带动了长三角200多家配套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在匈牙利建了欧洲最大电动车工厂,预计明年投产,能给当地创造5000个岗位。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才是真的抗风险。 至于分歧,完全可以坐下来谈。去年中欧在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上有过摩擦,双方没搞贸易战,而是通过行业对话摸清了彼此关切。中方调整了部分车型的出口退税政策,欧盟也暂缓了加征关税的计划。这种处理方式,比搞对抗强多了。 最后的第三点是“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现在的世界,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这些事儿,哪件能靠一个国家搞定? 中欧在碳减排领域合作了十几年,中国从欧盟引进的风电技术,现在已经能做到全球领先。欧盟企业参与中国光伏产业链,既赚了钱,也推动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中欧一起应对过美国的单边制裁。去年美国搞《芯片与科学法案》,搞不公平的产业补贴,是中欧联手向WTO提起诉讼。这种在多边框架下的协作,才能真正维护国际规则,而不是任由个别国家搞“小圈子”。 五十年的交往证明,中欧之间有分歧,但更多的是共同利益。欧洲需要中国的市场、供应链和发展机遇,中国也需要欧洲的技术、投资和多边合作支持。科斯塔和冯德莱恩这次来访,带来了欧盟的“新对华战略”草案,虽然还带着些犹豫,但至少没提“脱钩”。 接下来的路,关键看怎么把“三点主张”落到实处。少搞点意识形态划线,多算点经济账、民生账。中国市场就在这儿,开放的大门也没关。欧洲企业要是能抓住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新机遇,比天天琢磨“去风险”实在多了。 说到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像做生意,得互相给面子,互相留余地。五十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接下来的五十年,只要守住相互尊重、开放合作的底线,中欧关系未必不能再上一个台阶。毕竟,谁也不会跟实实在在的利益过不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冯德莱恩抵达,表态要合作北京时间24日凌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欧洲理事
【1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