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到,毛主席于1946年9月6日在给陈毅的电报中提出,中央准备派徐向前来负责鲁南前线的指挥。 陈毅作为华东军事主要负责人,当然懂得毛主席电报中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分量。在这个时候,他体现出一个革命家的修养,在回复毛主席的电报中,表示“欢迎向前来鲁”,并对兵力作出新的部署。 陈毅此时最希望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以增强两淮解放区的军事力量。但毛主席则希望粟裕在七战七捷的基础上,留在华中继续扩大战果。 粟裕、谭震林认为,目前华中野战军由于连续作战,伤亡较大,新兵、俘虏兵越来越多,而且极为疲劳,再打下去,只怕前景难料。希望部队能有一个短暂的休整,待秋收后,得到粮食和冬装的补充,十月中旬再向淮南进军。 此时,国民党军已经完成了进攻两淮的准备工作,8月底,兵分三路发动进攻。担任主攻的是国民党军王牌师74师,隐蔽在7军后面,悄悄前进。与此同时,故意大放烟幕弹,制造要在泗阳与我军决战的假象。 我军侦察出现严重失误,果然受敌军假象迷惑,竟然没有察觉敌人要进攻淮安、淮阴的阴谋。致使陈毅和宋时轮将山东野战军主力打击重点,放在了徐州东进之敌上面。9月7日,山东野战军司令部下达了作战命令。 在苏中的粟裕和谭震林看到了山东野战军的作战部署计划后,认为这个方案将主力集结泗阳,而两淮空虚,是很危险的。接连三次通过华中分局邓子恢转告陈毅和中央,提出,如此部署,可能失去两淮。一旦失去两淮,不但政治影响不佳,而且直接影响南线作战。 但陈毅和宋时轮收到粟裕、谭震林的电报后,并没有改变他们的作战计划,在答复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中,对自己的部署还很有把握。提出,对蒋军动向再看数日,再作出部署调整。 结果,战局果然如粟裕预料的那样发展,山东野战军在承受巨大代价后,至9月20日,仍然以两淮失守的结局告终。 两淮失守,对我军在华东的形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邓子恢、皮定均等人都对这一结果产生了比较悲观的看法。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粟裕却又没有像他们那么悲观。 粟裕的看法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从解放战争开始,就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所以,打歼灭战的规模,必然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粟裕甚至认为,就算是当时第一、第六师赶到淮阴支援,不但讨不到便宜,还会吃大亏。 最后,粟裕的结论是,我军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随后,战局的发展,又果然如粟裕所判断的那样。不得不说,粟裕在军事战略上的眼光,确确实实超过了很多人。
上次讲到,毛主席于1946年9月6日在给陈毅的电报中提出,中央准备派徐向前来负责
历史萌讯铺
2025-07-25 00:26:23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