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陆秀夫背起8岁的小皇帝,问道:大势已去,陛下可愿与我跳海殉国?来保我大宋名节。 小皇帝哭着回答道:朕也不愿苟活在这世上。随后二人便纵身一跃投入了茫茫大海中。 这一年的崖山,海风裹着咸腥味,吹得战旗猎猎作响。 陆秀夫站在摇晃的船板上,望着海面上漂浮的断戟残帆,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 他是南宋的左丞相,从临安城破那天起,就带着小皇帝一路南逃,从福州到泉州,从潮州到崖山,身后是元军的铁骑,身前是茫茫大海,大宋的江山早已碎成了风中的残烛。 8岁的赵昺,本是亲王之子,若不是家国破碎,此刻该在宫中学经史、习礼仪。 可他3岁那年,元军攻破临安,宋恭帝被俘;5岁时,兄长端宗在逃亡中病逝,群臣在颠簸的海船上拥立他为帝,年号祥兴。 陆秀夫抱着他登船时,小皇帝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糕点,问:“陆相公,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那时陆秀夫强忍着泪,说:“陛下放心,臣一定护着您找到安稳的家。” 可安稳从未到来。元军主帅张弘范带着船队围堵崖山,密密麻麻的战船把海面堵得水泄不通。 宋军主帅张世杰把千艘战船连在一起,筑起水寨死守,陆秀夫则在中军护着小皇帝,日夜处理军务。 粮草渐渐耗尽,士兵们只能挖野菜、喝海水,不少人病倒,却没人肯投降。 有老兵哭着对陆秀夫说:“丞相,咱们打了这么久,对得起大宋了,要不……”话没说完就被陆秀夫打断:“我大宋将士,宁死不做亡国奴!” 2月6日那天,元军发起总攻,火矢如雨般射来,宋军的战船接连起火。 张世杰带着亲兵冲出去厮杀,却被元军截断退路,最终战船沉没,战死海中。 当元军的喊杀声越来越近,陆秀夫知道,最后一道防线破了。他回到船舱,见小皇帝正缩在角落哭,身上的龙袍沾满了灰尘。 陆秀夫走过去,慢慢帮他整理好衣襟,擦掉脸上的泪痕,声音沙哑却坚定:“陛下,元军已破寨,咱们逃不掉了。” 小皇帝抽噎着问:“陆相公,那父皇和母后呢? 他们是不是也……”他记得逃难路上,宫女偷偷说过,被俘的先帝在元大都受了不少委屈。 陆秀夫喉头哽咽,却只说:“陛下是大宋天子,天子有天子的尊严。投降了,就要受元人折辱,还要给大宋列祖列宗蒙羞。” 他顿了顿,看着小皇帝含泪的眼睛,问出了那句决定生死的话。 8岁的孩子或许不懂“名节”二字的分量,却知道眼前的陆相公从未骗他,知道那些战死的士兵都是为了“大宋”这两个字。 他攥紧陆秀夫的衣角,哭着点头:“朕听陆相公的,不做苟活的亡国奴。”陆秀夫深吸一口气,解下自己的腰带,把小皇帝牢牢绑在背上。 他最后看了一眼燃烧的战船,看了一眼跳海殉国的士兵和百姓,朝着茫茫大海跪下三拜——一拜列祖列宗,二拜天下百姓,三拜这即将落幕的大宋。 起身时,他背上的小皇帝已经不哭了,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襟。海浪拍打着船舷,元军的呐喊声就在耳边。 陆秀夫挺直脊梁,纵身跃入海中,浪花瞬间吞没了这对君臣的身影。那一刻,海面上已有上万军民跳海殉国,海水被染成了暗红。 后人常说,崖山之后无中华,这话或许偏颇,却道尽了这场殉国的悲壮。 陆秀夫不是不知道跳海意味着什么,可在他心中,大宋的名节比性命更重。 一个8岁的孩子,本应享有童年,却在国破家亡的绝境中,用稚嫩的声音选择了与家国共存亡。 他们的纵身一跃,跳碎了南宋的最后一丝希望,却跳出了士大夫的气节,跳出了一个王朝最后的尊严。 有人问,明知大势已去,这样的殉国值得吗? 或许在陆秀夫看来,有些东西比活着更重要——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 这种深入骨髓的忠诚与气节,穿越千年依旧震撼人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279年,陆秀夫背起8岁的小皇帝,问道:大势已去,陛下可愿与我跳海殉国?来保我
历史萌乐站
2025-07-25 00:32:52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