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寇准病死于雷州后,妻子上书朝廷要把灵柩运回老家。把持朝政的皇太后刘娥批准了,却耍了一个手段,实则是对已死寇准的狠辣报复。 寇准与刘娥的恩怨,早在宋真宗在位时便已埋下伏笔。 刘娥出身寒微,早年曾嫁与银匠龚美,后因机缘巧合进入皇子赵恒(即后来的宋真宗)的府邸。宋真宗即位后,欲立刘娥为后,却遭到了以寇准为代表的朝臣的强烈反对。 寇准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凭借科举入仕在他看来,刘娥出身卑微且有过婚史,不配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寇准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认为 “立后当择贤德世家,刘娥非适宜人选”,甚至联合御史台官员共同上疏,列举刘娥的 “不端之行”,试图阻止宋真宗立后。 而刘娥并非寻常女子,她聪慧过人,在陪伴宋真宗的过程中,逐渐参与到朝政讨论中,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她深知寇准等人的反对是对自己地位的挑战,心中对寇准早已心生不满。 宋真宗对刘娥宠爱有加,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册封刘娥为皇后。经此一事,寇准与刘娥之间便产生了难以化解的嫌隙。 随着宋真宗身体日渐衰弱,朝堂上围绕着权力继承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宋真宗晚年病重,无法正常处理朝政,刘娥趁机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寇准对此忧心忡忡,他担心刘娥会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威胁到赵氏江山。 于是,寇准秘密觐见宋真宗,恳请皇帝册立太子并让太子监国,以稳固皇权。宋真宗考虑许久后,同意了寇准的提议。 寇准随即安排亲信大臣起草诏书,准备实施这一计划。然而,消息不慎泄露,被刘娥得知。 刘娥立刻采取行动,她在宋真宗面前哭诉寇准独断专行,意图架空皇帝和皇后的权力。 病中的宋真宗本就神志不清,经刘娥一番煽动,竟改变了主意,下令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职,将其贬为太子太傅。寇准的失利让刘娥的势力更加稳固。 寇准被贬后,刘娥的亲信丁谓登上了相位。丁谓与寇准本是同科进士,早年关系尚可,但随着权力斗争的加剧,两人逐渐势同水火。丁谓为了讨好刘娥,不断打压寇准及其党羽,将寇准一贬再贬。 寇准的性格刚直不阿,即便身处逆境,也从未向刘娥和丁谓低头。他在被贬途中,仍不忘上书指责丁谓的奸佞行径,这无疑进一步激怒了刘娥。刘娥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丁谓的怂恿下,刘娥罗织罪名,将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雷州在当时属于环境恶劣的偏远之地。 寇准到达雷州后,生活困顿不堪。雷州地处岭南,气候湿热,瘴气横行,对于北方人来说极难适应。寇准的住所简陋破败,生活用品匮乏,甚至连基本的饮食都难以保障。当地官员因畏惧刘娥的权势,对寇准百般刁难,不愿提供任何帮助。 即便如此,寇准仍保持着文人的气节。他在雷州期间,积极传播文化,兴办学校,教导当地百姓读书识字,深受雷州百姓的爱戴。但长期的困苦生活和恶劣环境,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 1023年,寇准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留下了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的诗句,道尽了英雄末路的凄凉。 寇准死后,妻子宋氏上书请求运回灵柩,刘娥表面上批准,却暗中下令沿途官府不得为灵柩提供任何便利和资助。当时从雷州到陕西渭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没有官府的支持,运输灵柩变得异常艰难。 宋氏只能变卖家中仅有的财物,雇佣了几个民夫抬着灵柩上路。由于资金匮乏,灵柩的运输极其缓慢,途中常常缺衣少食。 当灵柩经过衡州时,由于路费耗尽,不得不停在当地。当地百姓感念寇准的恩德,纷纷捐钱捐物,才使得灵柩得以继续前行。 灵柩到达陕西渭南时,距离寇准去世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由于长期的颠簸和气候影响,灵柩早已腐朽不堪。 更让人心寒的是,刘娥只允许寇准葬在洛阳巩县的宋氏皇陵之外,不得进入皇陵陵区,这对于一位曾为立下赫赫功勋的宰相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 直到宋仁宗即位后,这才为寇准平反昭雪,追复他的宰相之职,赐谥号 “忠愍”,并将他的灵柩迁葬至洛阳巩县的宋氏皇陵陵区,让他得以安息。#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023年,寇准病死于雷州后,妻子上书朝廷要把灵柩运回老家。把持朝政的皇太后刘娥
帝王八卦
2025-07-25 00:39:3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