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材都是“垃圾”?北大教授乔晓春直言:“我就让学生直接读英文教材,国内找不到高水平的经典教材,天天读学术垃圾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乔教授敢说这样的话,多半是因为他见多识广。他自己在大学里教了多年,接触过各种教材,眼睛毒着呢。他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就拿一些大学里的教材来说,很多书十年如一日,内容老掉牙,再版也就是换个封面,里面的东西一点没更新。 比如社会学教材,举的例子还是十几年前的社会现象。再说计算机,有的教材还在讲早就淘汰的技术,学生学完这些内容,毕业了连面试题都答不上来。还有些教材编得特别干,一整本书都在堆理论,连个贴近生活的例子都没有,学生根本看不进去。 这就难怪学生宁愿去网上找资料,甚至啃英文教材,也不愿意看国内的“官方教材”。 不过话又说回来,说国内教材全是垃圾,也确实冤枉了不少好教材。比如我们小时候用的数学课本,那些讲加减法的例子,全都是“买苹果”“分糖果”这类生活化的故事,一看就懂。 语文课本更不用说,唐诗宋词、名人故事,很多内容既经典又有文化底蕴,让孩子从小对中国文化有感觉。 这些年来,小学和初中的教材也在不断改进。现在的小学数学书里不仅有故事,还有卡通人物;科学课还安排了动手实验,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把知识学到了;历史课本也有改进,编排得更系统,让学生能看出中国五千年文明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国内教材也并非全是糟糕货,有的教材确实用心编写,适合中国孩子的认知方式和语言习惯,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那为什么这么多老师和学生青睐英文教材呢?主要还是因为它们更新快,紧跟学科前沿。国外的教材市场化运作很成熟,教材写得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案例,读起来不那么枯燥。 比如学经济学,英文教材会讲超市如何定价、电商平台怎么影响消费行为,和我们日常生活贴得非常紧。心理学教材也会让学生做观察分析,比如观察一个人为什么会焦虑,这种方式比单纯看定义更能理解知识。 还有一点,不少英文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书里经常会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小项目、研究任务,让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动脑筋,自己去理解和应用。 但英文教材也不是万能的,首先就是语言门槛高,不少学生英语水平一般,读这些书基本靠猜,费时又吃力。 而且,很多英文教材里的例子和背景都是国外的,和中国实际情况不符。比如讲法律或社会政策,说的是美国的制度,中国学生看完了也用不上。这种情况下,英文教材的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 其实教材质量差的背后,很多时候并不是老师不努力,而是整个机制出了问题。 国内教材编写,往往和教师评职称、完成课题任务挂钩。也就是说,教材不是编给学生看的,而是编来“凑业绩”的。这样一来,很多教材就成了照搬照抄、格式化拼凑的产物,内容同质化严重,还出现了不少低水平重复。 再加上审核不够严格,有些教材插图出现价值观问题就不奇怪了。之前被家长举报的“毒插图”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插画公司为了省成本,从外国图库随便扒图,甚至用AI生成,结果画出一堆六指人、歪嘴脸、颠倒国旗的图,出版社审核也马马虎虎,问题就这样混了出来。 这不光影响孩子审美,更可能歪曲他们的价值判断。 而且,还有些课本插画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外国更先进”的暗示。比如英语课本里,中国孩子总是在写作业,外国孩子却在踢足球、看星星,这种“潜意识洗脑”式的对比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 说到底,教材只是工具。好的教材不在于是哪种语言写的,而在于能不能真正帮学生学懂知识、培养能力。 中文教材的优势在于更贴近中国孩子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更适合基础阶段的教学。英文教材的优势在于内容更新快、案例丰富、思维训练好,适合高等教育阶段或者需要接触国际前沿的领域。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两者结合。既保留中文教材中好的传统,比如分层递进的知识编排、本土化的案例讲解,又吸收英文教材中先进的理念,比如项目导向、跨学科融合、引导思考。 要解决教材问题,不能光靠批评,得动真格。 教材看起来只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学生走进知识世界的第一扇窗。窗户干净、清晰、牢固,孩子才能看得远、走得稳。
这就是学霸做题的感觉吗现在的我,强的可怕
【2点赞】
尕尕
犯罪成本太低了,曹文轩还活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