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烦恼的人,是福耀的50位新生吧。他们烦恼的不是学校师资资源,也不是学校环境,而是大家对他们的羡慕。
这些学子也太幸运了吧,成为福耀科技大学第一届新生,它的积极一样,堪比“黄埔军校第一期”。
说起福耀科技大学,就绕不开玻璃大王曹德旺,这位 77 岁的福建企业家,去年干了件震动教育界的大事 —— 自掏腰包 100 亿,在福州大学城边上建起了这座 “制造业黄埔军校”。
有人算了笔账,首年 8 亿预算招 50 个学生,平均每个孩子能摊上 1600 万的培养费,这手笔连清华北大都得咂舌。
曹德旺这些年他跑遍全球工厂,发现中国制造业最缺的不是设备,而是能把图纸变成产品的顶尖人才。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直言:“我们培养一个学生一年要补贴五六万,四年下来二十多万,如果培养不出来人才,我老曹丢的不是钱,是脸!” 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像极了当年黄埔军校创办时 “以血洒花,以校为家” 的悲壮。
更让人振奋的是,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竟是西安交大原校长王树国,这位在教育界摸爬滚打 40 年的老校长,去年卸任后婉拒了所有高薪聘请,甘愿来福耀开荒。
他在开学典礼上的一番话,听得人热血沸腾:“你们不是普通学生,是新大学形态的创业者,是新时代的开拓者!”
王校长带来的改革堪称颠覆性:本硕博 8 年贯通培养,大二就能自由选专业;每个学生配两个导师,一个搞学术,一个带产业;实验室设备采购标准比 985 还高 40%,连福耀集团的研发中心都直接对学生开放。最绝的是 “旋转门” 制度,教授每五年必须去福耀工厂挂职,真正把课堂搬到车间里。
有网友说:福耀科技大学的诞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 “诺曼底登陆”。
这话一点不假,看看他们的学科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哪个不是卡脖子领域?再瞧瞧师资阵容:15 位院士、56 位全球前 2% 科学家,71.2% 的老师都有海外顶尖学府背景。最绝的是和宁德时代、福耀集团共建的实验室,学生做的课题直接就是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
这种 “产教融合” 的模式,像极了黄埔军校 “理论与实践并重” 的办学方针。当年黄埔一期的学员,上午学战术理论,下午就上靶场练射击;现在福耀的学生,白天在实验室搞纳米材料研究,晚上就跟着工程师去车间调试生产线。这种 “把论文写在车间里” 的培养方式,正是破解中国制造业人才断档的关键钥匙。
站在福耀科技大学的校园里,看着那 50 张年轻的面孔,我突然想起黄埔军校大门上的那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今天的福耀新生们,虽然不用再经历战火硝烟,但他们肩负的使命同样沉重,要在智能制造的战场上,为中国争夺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
曹德旺说得好:“我不是在办大学,是在为国家培养能打仗的兵。” 这 50 个孩子,或许就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 “黄埔一期”。
他们现在承受的羡慕眼光,终将变成推动中国智造崛起的磅礴力量。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些年轻人如何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