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钱学森”,2001年他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一等功臣,是我国电磁弹射之父,让我国在海上挺直腰杆,这样的国之脊梁,怎能不令人敬佩?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一次次将测试小车稳稳弹出,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项只有中美两国掌握的尖端技术上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马伟明院士那句领先就领先美国的分量有多重。 他所做的,不只是让中国拥有了这项技术,更是直接为我们选择了最优、最前沿的技术路线,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这是一场怎样的豪赌?当时,全世界的海军强国,包括技术实力雄厚的美国,都选择了看似更稳妥的中压交流路线。 当马伟明提出要直接攻关中压直流时,迎来的几乎是一片质疑和否定。“英美都没走的路,我们凭什么能走通?”这种声音,在当时的专家研讨会上不绝于耳。 面对几乎一边倒的反对,马伟明展现了他作为顶尖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和军人的果敢。 他的逻辑很简单,却振聋发聩:“要做,就做最前沿的!为什么非要等别人做成了,我们再跟在后面模仿?”他力排众议,带领团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无人区。 十年磨一剑。当马伟明团队最终攻克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全部核心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时,世界同行才恍然大悟,纷纷宣布技术转向。 可为时已晚,马伟明早已在这条赛道上布下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牢牢地将技术代差攥在了我们自己手里。 当美国还在中压交流的第一代技术上摸索,准备预研中压直流时,我们已经领先了他们整整一代,至少是十年。 这份底气,不只体现在电磁弹射上,还体现在电磁阻拦上。当有记者暗示电磁阻拦技术比弹射更难时,马伟明自信地反问。 “我们用了五分之一的时间就把阻拦做完了,你说哪个难度高?弹射和阻拦,一个正一个反,解决了正,解决反不就容易了吗?” 他不只在军事领域铸造国之重器,还将这份领先的技术实力降维用于民生。面对我国风力发电核心设备变流器长期被国外高价垄断的局面,马伟明团队凭借在舰船电气领域的深厚积累,果断出手。 他们研制出国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样机后,进口产品的价格应声断崖式下跌。他用实力证明,核心技术能保家卫国,更能惠及民生,打破国外的技术和价格壁垒。 那么,这位敢于叫板世界强国、让中国海军拥有强大中国心的院士,他的来时路又是怎样的呢? 1978年,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18岁的江苏扬中青年马伟明,抓住了高考恢复的机遇,考入了海军工程学院。 毕业后,他短暂工作,又在三年后重返母校,师从我国电机界泰斗张盖凡教授,一头扎进了舰船电气工程这个深邃的领域。 他的科研生涯,是从一个仅有20平米的洗漱间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攻克当时外商都无法解决的十二相发电机固有振荡世界性难题,马伟明带领团队,在砸掉水槽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用仅有的3.5万元经费,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攻关。 没有先进设备,就自己动手造,没有数据,就没日没夜地测。那六年里,他们积累了数十万组数据,实验记录堆满了半间屋子。 最终,他解决了问题,还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让曾经傲慢的外商,反过来向中国购买专利。 这段经历,锻造了他要做就做最好的科研品格。41岁当选院士,可谓功成名就,许多人劝他可以歇一歇了。 他却说:“只要稍微歇口气,别人就会跑到我们前面去。如果我现在不拼命,国家选我这个年轻的院士又有什么意义!” 他不仅是科研上的猛将,更是甘为人梯的师者。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团队、一个国家的创新力量才是无穷的。 他把自己比作一匹驾辕拉套的马,心甘情愿为年轻人出想法、筹经费、铺路子。 近十年来,他领衔的科研成果报奖时,从未给自己署过名,把机会和荣誉全部留给了团队里的年轻人。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400多名硕博士人才从他的团队走出,奔赴各个重要岗位,形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万马奔腾之势。 信息来源:环球网.马伟明:中国军舰全电推进系统已领先美国一代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当代钱学森”,2001年他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一等功臣,是我国电磁
谦与谦寻
2025-07-25 10:19:01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