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研制不出来的东西,他研制出来了!仅用18个月就破解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

军机Talk 2025-07-26 11:48:52

美国人研制不出来的东西,他研制出来了!仅用18个月就破解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 这东西的重要性,后来的海湾战争用“战斧”巡航导弹的表现,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而我们对它的最早认知,源于钱学森先生高瞻远瞩留下的两张小纸条。 上面有关键原理和简单的光路图,后来被称为“钱学森密码”。它像一盏灯,也像一道世界级的难题。问题是,连技术更先进的西方国家都解不开,我们,能行吗? 这道题确实难,西方国家起步早,但在把激光陀螺装上导弹这件事上,也集体卡了壳。一方面是技术本身太苛刻,那些光学元件的精度要求高到离谱,稍有瑕疵就前功尽弃。 另一方面,他们也陷入了思维定式,抱着几条老路不肯撒手,结果走进了死胡同。更别提,想从他们那儿买,门儿都没有,技术封锁得严严实实。 我们这边,更是从零开始,科研人员别说造,连激光陀螺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手头唯一的线索,就是钱学森那两张纸条。这难度,不亚于让一个没见过汽车的人去造一台发动机。 就在这种几乎无解的困局中,高伯龙站了出来。他出生于书香门第,骨子里却有股不甘平庸的劲儿。 少年时日军进犯广西,16岁的他投笔从戎,一心想上阵杀敌,谁知亲眼目睹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后,报国梦碎了一地。不过他没消沉,而是换了条路:科学强国。抗战胜利后,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了那一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毕业时,他本想一头扎进自己热爱的理论物理,可国家需要他搞应用物理。虽然心里痛苦,他还是服从了安排。 他明白,真正的报国,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是国家需要什么,自己就干什么。 1971年,正是这样的高伯龙,接下了研制激光陀螺的重任。那时他已经43岁,要从熟悉的领域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当,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他常说:“国家需要的,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他几乎是凭着那两张纸条和自己深不见底的数理功底,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仅仅18个月,他硬生生反向推导出了激光陀螺的核心理论,并提出了一个叫“四频差动”的绝妙方案。 当时团队里还有别的方案,争论不休,高伯龙也不多话,就是一遍遍地算数据、做实验,最后用实打实的结果说服了所有人。 这18个月的奇迹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所在的实验室,是一个破食堂改造的。他用的电焊机、高压电源,很多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他常常24小时连轴转,穿着一件五块钱的背心,几乎没按时吃过一顿饭。他的老伴都无奈地说:“我的任务就是每天给他热饭。” 有了理论方案,工艺上的难关更是一座座大山,比如那层精度要求极高的光学薄膜,他和团队失败了无数次,又重来了无数次。从原理样机到能上天实用的工程样机,这条路他们又走了很多年。 1993年,项目迎来了一次致命危机。工程样机在鉴定中出了岔子,一些专家当场发难,认为高伯龙浪费国家经费,要求项目下马。 眼看几十年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高伯龙急了,当场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解决问题!”果然,他和团队绝地反击,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搞出了一项更尖端的技术,让中国成了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狠狠回击了所有质疑。 从1975年到1994年,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坐了近二十年的冷板凳,终于把激光陀螺从一张图纸变成了国之重器。 我们的导弹不再是睁眼瞎,而是有了百步穿杨的底气。国庆阅兵上那些威风凛凛的“大国长剑”,也因此装上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眼睛”。 高伯龙的一生,就像他研制的陀螺仪,始终对准一个方向——国家需要。他不迷信国外的技术路线,坚持要走出自己的路,他面对困难从不退缩,非要啃下硬骨头,他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奉献了一辈子。即使年近九十,他依然坐在电脑前,亲自指导学生,敲打着键盘。 高伯龙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关键核心技术,从不是靠谁恩赐的,而是要靠自己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高伯龙用一生破解了“钱学森密码”,他这种埋头苦干、认准方向绝不回头的“陀螺”精神,对我们今天破解个人与国家发展的难题,又藏着怎样的“密码”呢?

0 阅读:1
军机Talk

军机Talk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