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了,美国没有忘记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调查! 今年8月是美军向日本广岛、长崎投

静默的守望 2025-07-29 21:16:26

80年了,美国没有忘记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调查! 今年8月是美军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80周年,然而,80年过去了,美国对关于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正当性,合理性的调查并没有结束。 据俄媒称:美国近期对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行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由美国调查机构皮尤研究进行。 调查显示:3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正当”,31%认为“不正当”,33%则表示“不知道”。 调查还显示,年龄越高,认为“正当”的比例越高。 这说明,年龄高的人,了解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日本所犯下的罪行。 以下是综合最新民调数据、历史背景和各方观点,对美国社会关于原子弹投放正当性争论的分析: 1. 民调结果反映的代际认知分裂 总体态度分歧**:根据2025年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样本量约5000人),仅35%美国人认为投掷原子弹正当,31%明确反对,33%表示不确定。与2015年调查(56%支持)相比,支持率显著下降。 年龄差异鲜明: 65岁以上群体:48%支持,20%反对(亲历战后叙事,强调“终结战争”的必要性) 18-29岁群体:44%反对,仅27%支持(更关注平民伤亡与道德争议)。 2. 态度转变的多重动因 历史教育重心转移:新一代更侧重平民视角的战争叙事,而非军事必要性。广岛长崎的辐射后遗症、平民伤亡影像的公开,强化了对人道代价的认知。 国际核禁忌形成:冷战后的核不扩散机制深入人心,核武器被广泛视为“反人类工具”。例如,日本近期推动设立“人民法庭”,要求美国为核爆承担法律责任,其核受害叙事获得年轻世代更多共鸣。 政治类比争议:2024年美国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以“广岛模式”支持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引发日本政府强烈抗议。外相上川阳子斥其言论“不可接受”。这类争议使原子弹历史被重新置于道德审视下。 3. 历史正当性争论的核心分歧 支持方观点**(多见于传统叙事): 原子弹加速终结战争,避免盟军登陆日本预估的百万伤亡。 当时日本军部坚持“本土决战”,和平谈判陷入僵局,原子弹是打破僵局的“必要之恶”。 反对方论点(年轻世代及国际声音): 修正主义史学指出:日本已试探投降条件,美国拒绝谈判是为震慑苏联,平民成了冷战序幕的牺牲品。 4. 亚洲受害者的特殊视角:被遗忘的韩籍死难者 双重创伤叙事:原子弹虽终结日本殖民,但当时在广岛、长崎的朝鲜人约4万丧生(多为强征劳工)。与日本籍幸存者不同,韩籍受害者长期被日、美、韩三国政府忽视,未获医疗补偿或正式道歉。 韩国民众的矛盾心态:尽管有核受害历史,66%-75%韩国民众支持自主核武装(应对朝鲜威胁),反核武运动弱于反核能运动。这种“以核制核”逻辑凸显安全焦虑对人道记忆的覆盖。 5. 美国核政策动向加剧道德争议 核武库全面升级:2025年美国重启B-52H轰炸机核改装、研发低当量海基核巡航导弹(SLCM-N),并部署精确制导的B61-12战术核弹。 使用门槛持续走低:拜登政府《核态势评估》将核武器定义为“保护重大利益的终极手段”,模糊表述被批为“核武器常规化”铺路。 悖论:一面纪念核爆受害者,一面开发更“可用”的核武器,凸显政策与道德话语的割裂。 6. 8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和解与对立 跨国纪念仪式: 美国广岛长崎原爆者协会(ASA)将于8月3日在洛杉矶举行悼念活动,邀请幸存者讲述经历。 日本密苏里号战舰纪念馆举办特展,通过VR技术呈现核爆现场,强调“和平教育”。 未解的司法抗争:日本民间组织SPARK计划2026年在纽约设立“国际人民法庭”,以国际法追溯美国责任。法学家指出,若当年核爆被裁定非法,则今日所有核威慑均属违法。 未愈合的伤痕与未终结的辩论 原子弹投放的正当性争议已超越历史范畴,成为检视战争伦理、世代记忆、核威慑政策的棱镜。一边是“救赎式终战”的旧史观,一边是“平民生命至上”的新伦理;一边是三国政府沉默的朝鲜受害者,一边是韩国对核武的矛盾渴望。当美国在升级核武库与纪念受害者间并行不悖,80周年的真正遗产或许是:人类尚未找到比核威慑更安全的路,却已深陷于其道德泥潭中。

0 阅读: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