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缺的是反馈,不是道理

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

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练头部企业客户超过60家。

欢迎回到我的专栏,我是薛铁林。

我猜,你的收藏夹里,一定也躺着至少100篇“再看亿遍”的干货。

你的书架上,也摆着几本《XX思维》、《XX法则》,只翻到了第三页。

你是不是也常常在昆明某个失眠的深夜,刷着短视频,被一句“醍醐灌顶”的道理击中,激动地连下三个单,决心明天就重新做人?

结果,第二天太阳升起,你还是那个你。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几乎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最深的无力感。

我们疯狂地“输入”,把自己喂成了“知识的胖子”,但在现实生活这个“行动的考场”上,却依然是个“营养不良的侏儒”。

为什么?

作为一名ICF(国际教练联盟)的MCC大师级认证教练,我想告诉你一个可能很扎心的真相:

因为你一直在做“加法”,拼命地学“道理”;而真正的成长,恰恰需要你做“减法”,去直面那个你最不想看的“反馈”。

你缺的不是地图,你缺的是一面镜子。

“道理”的陷阱:你只是在加固你的“客厅”

让我们再次请出“乔哈里窗”这个神奇的模型。它把“你”分为四个区域:

1、公开区 (Q1):你知,人亦知。

2、盲区 (Q2):你不知,人却知。

3、隐藏区 (Q3):你知,人不知。

4、未知区 (Q4):你不知,人亦不知。

那么,“听道理”这个行为,是在干什么?

“听道理”,本质上只是在单向地扩大你的“公开区”(Q1)。

你学了一个新名词,看了一本新书,你把这些“道理”变成了你公开区的一部分。你可以在饭局上谈论“非线性思维”,可以在会议上引用“PDCA循环”。这让你感觉很好,感觉自己“成长”了。

但这只是一个幻觉。

因为,所有阻碍你“过好这一生”的卡点,几乎全部藏在你的“盲区”(Q2)里。

“盲区”是什么?是你自己看不见,但别人(同事、伴侣、客户)看得一清二楚的那些东西:

你以为你“沟通清晰”,但在别人眼里,你是“咄咄逼人”。

你以为你“考虑周全”,但在别人眼里,你是“优柔寡断”。

你以为你“幽默风趣”,但在别人眼里,你是“油腻轻浮”。

“道理”是通用的,它永远无法告诉你“你”的盲区在哪里。

你学了100遍“如何有效沟通”的道理(Q1),也无法让你“看见”你此刻在沟通中“不耐烦地抖腿”的那个动作(Q2)。而恰恰是这个动作,毁了你所有的沟通。

“反馈”的魔力:唯一能照亮“盲区”的镜子

如果“道理”是地图,那么“反馈”就是GPS。

地图(道理)是静态的,它告诉你“昆明在北京的西南方”。但它无法在你开错路口时,立刻提醒你。

而GPS(反馈)是动态的、是即时的、是关于你的。它会在你偏离航线的瞬间,立刻发出提醒:“前方路口掉头,您已偏离路线。”

这就是“反馈”的全部意义:它不是“道理”,它是“镜子”。它不教你“应该”怎么样,它只是中立地告诉你,“你现在”是什么样。

我在Coach8的ICF认证教练课上,有一个学员的故事,完美地诠 F 释了这一点。

他是我在昆明带过的最“好学”的学员之一,他能把ICF的八大核心能力倒背如流,“道理”满分。

但他一进入实际的教练练习,就“原形毕露”。

他总是忍不住给“客户”提建议: “你为什么不试试A呢?” “我觉得你B方案更好。”

我提醒他:“教练不做‘建议者’,我们是‘镜子’。”

他满口答应:“薛老师我懂了,这个道理我知道。”

五分钟后,他又对客户说:“我建议你......”

他为什么“过不好”教练这一关?因为他被自己的“道理”困住了。

他知道“不该给建议”的道理(Q1),但他“看不见”自己正在给建议的行为(Q2)。

后来,我不再跟他讲任何“道理”。我只是在他每一次给建议的瞬间,立刻打断他,然后问一个问题:“你刚才,做了什么?”

他一开始很懵:“我...我在帮他分析啊。”

我:“不,你给了他一个建议。”

第二次,我再打断:“你刚才,又做了什么?”

他愣住了:“我...我又给建议了。”

第三次,第四次...到第五次,他刚说出“我觉...”两个字,就自己停住了。

他看着我,尴尬地笑了。

那个瞬间,他“看见”了自己的“盲区”。

他不需要我再讲任何“道理”了。那面“反馈”的镜子,已经照亮了他。

从那天起,他才真正开始从一个“道理的搬运工”,蜕变为一个“真正的教练”。

从“知道”到“做到”,你只差这个闭环

我为什么在创立Coach8之初,就坚决不做“卖道理”的课程,而是要做“重实践、重社群”的模式?(如《Coach8运行的理念》所述,学习容易实践难)

因为我坚信,所有真正的改变,都必须来自一个闭环:实践 - 反馈 - 迭代。

这也是我从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中悟出的核心。

实践(Practice / Do):你必须“做”。不要等“道理”都学完了再做,那是学生思维。成年人的学习,是“带着问题去做”。

反馈(Feedback / Check):你必须拿到“镜子”。这是最难的一步。因为这面镜子,可能是你客户的投诉、你伴侣的抱怨、你上司的批评,或者,是一个专业教练给你的中立观察。

迭代(Iteration / Act):你必须“改”。不是推倒重来,不是再去学一个新道理。而是基于刚才那个“反馈”,对你的“实践”做一个 1% 的微调。

“听道理”为什么爽?因为它让你停留在第一步,你不用去面对第二步的“反馈”,那个可能会让你痛苦、尴尬、难堪的“镜子”。

你只是在舒适区里,假装在努力。

而“过好这一生”的全部秘密,都藏在第二步和第三步。

Coach8社群实验:你的“1%反馈”挑战

道理说完了。现在,我不想你只是“收藏”这篇文章。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做一个真正能带来改变的“实践”。

这是一个Coach8社群的经典练习,它很小,但很“戳人”。

>>> 你的“1%反馈”挑战

1、实验规则:接下来24小时内,为你最想改变的一件事,去获取一次高质量的“反馈”。

2、步骤1:锁定一个“实践”

选择一个你明天一定会做的、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比如:主持明早的部门例会、和伴侣谈论周末安排、给一个客户打电话...)

3、步骤2:锁定一面“镜子”

找一个你信任的、能给你诚实反馈的人(同事、朋友、伴侣)。

4、步骤3:发出“反馈”邀请(关键)

在“实践”之前,对ta说:“XXX,我明天在XX事上,想做一个小练习。结束后,你能不能帮我个忙,给我一个关于我XX行为的反馈?我只需要你告诉我,你观察到了什么。”

在“实践”之后,立刻问ta:“刚才,关于我XX的表现(比如:我的开场白/我的倾听),你观察到了什么?”

5、步骤4:接收“反馈”

无论对方说什么,不要辩解,不要解释,不要反驳。你只需要做一件事:“谢谢你,这个反馈对我很有价值。”

6、步骤5:迭代(Iteration)

在心里记下这个反馈。下次做同样的事时,只针对这一点,做1%的调整。

7、打卡方式:欢迎在评论区,用【反馈打卡】+ 你收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反馈”?+ 你的感受如何? 来分享你的体验。

最后的最后

我们都成了收藏道理的“松鼠”,在信息爆炸的森林里,疯狂地囤积着坚果,却忘了拿出来,真正地“吃”下去。

“吃”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实践”。而“消化”的唯一方式,就是“反馈”。

别再囤积道理了。

你收藏夹里的那些“干货”,救不了你。

能救你的,只有一次真实的行动,和一句扎心的反馈。

从现在开始,关掉收藏夹,去找一面镜子。

那面镜子里,藏着你“过好这一生”的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