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已孤勇为刃,造就你的城邦

《韩愈传》作者:谷曙光​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大唐孤勇者:韩愈传》。谈到韩愈,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

《韩愈传》作者:谷曙光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大唐孤勇者:韩愈传》。

谈到韩愈,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读着他的诗文长大的,中学课本里收录了他的《师说》《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等,而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也是他的作品。

然而,韩愈带给我们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作品。大家翻翻《汉语成语词典》,就会发现高达300多个成语都是他创造的,比如力挽狂澜、地大物博、秀外慧中、浑然天成、轩然大波、垂头丧气、坐井观天、落井下石、蚍蜉撼树,等等。

还有,大家在旅游时会发现,很多城市景点也跟他相关。比如广东潮州有韩山、韩江、昌黎路等等,可谓“一片江山尽姓韩”。要说明的是,韩愈曾被封为昌黎伯,所以“昌黎”指的也是他。而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里,也能看到他的祠庙。

再比如陕西华山有块崖壁,上面写着“韩退之投书处”。韩愈,字退之,传说他曾登临华山寻险探幽,但没想到登顶后恐高症发作,心悸眼花、两股战战、发狂痛哭,还写下了一封遗书投入了山涧。幸好华阴县令知晓后派人上山,把他扛了下来。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问,韩愈如此胆小怕事,为什么本书还把他誉为“大唐孤勇者”呢?而且不仅本书这样讲,就连宋朝的苏东坡也赞颂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能文能武,忠正勇敢。

谜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接下来要读的这本书中。本书作者谷曙光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愈研究会的副会长,还参与过央视《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节目的录制。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谷教授一起来了解这位“大唐孤勇者”的真实风采。

以儒道为刃,道济天下之溺

韩愈——韩退之,祖籍河南,公元768年出生在一户官宦人家,排行老四。在他三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大哥韩会抚养他长大。后来韩会被贬谪后死于岭南;嫂子郑氏带着还是少年的韩愈,护送丈夫的棺木回乡安葬,然后全家迁到安徽宣城定居。

需要说明的是,韩愈并非是韩家的正妻所生,而是庶出。中国古代宗法规矩森严,讲究嫡庶有别、亲疏远近,韩愈聪慧敏感,小小年纪就意识到自己的庶子身份,所以更懂得踔厉风发,渴望通过求取功名来崭露头角、光耀门庭。

尽管出身官宦之家,但韩家并非名门望族,无法靠祖先的恩荫特权求官,所以韩愈只能通过科举来一展头角。等到18岁那年,这位青年学子已是满腹经纶,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长安的征途,身上带着不出人头地绝不罢休的风发意气。

但唐朝的进士科并不好考,所以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韩愈一连考了四次,直到24岁时才进士及第。但考中进士还不能直接作官,还得考博学宏词科,这比进士还难考,每年只录取3人,而进士每年能录取20多人。

韩愈连续考了三年,都以败北而告终。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好,毕竟第一次考试,他的文章就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已经被拟录取。但当朝宰相只喜欢华丽的骈文,认为古文不合时宜,所以划掉了他的名字。这一科朝廷只录取了两人。

此时的韩愈已客居长安多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能靠着父亲、兄长的好友资助,日益窘迫。而且他天性倔强,既不会圆滑媚俗,更不会委曲求全。正所谓“不平则鸣”,遭遇如此不公待遇的韩愈又急又气,干脆策划了一场大事件,越级上书。

在短短一个月内,韩愈接连写了三篇公开信,通过宫门向宰相递交,希望能给自己安排个职务。在最后一封信中他质问道,作为政府最高长官,宰相应该像周公那样赏识举荐人才,而不是面对人才的上书一言不发,如果一言不发,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尽管这些文章递上后依然石沉大海,但在社会上却引发巨大反响。长安城争相传颂,说在落榜生中有个叫韩愈的才子,有胆有识,而且文章写得极好!韩愈的做法,等于给宰相出了个难题。你说我的文章不合时宜,那就让全长安的人来评评理。

这就是韩愈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平则鸣。很多人因此看不惯,说他汲汲于名利,而且狂妄自大、哗众取宠。但像他这种坦坦荡荡地上书求官,比那些藏着掖着搞小动作,或者曲意媚上、委屈求全的人要强上百倍。

或许因为受过尝过被打压地滋味,后来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曾经淋过雨的人,韩愈后来当官后也努力为后人撑伞,以“作伯乐”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教育、选拔人才。

而他这种“好为人师”的古道热肠,几年之后又在长安引起另一场轩然大波。韩愈在科举受阻后离开长安,在地方节度使的幕府中担任幕僚,直到33岁时才得到机会重返长安,在国子监担任四门博士一职,相当于今天高校里某学院的院长。

国子监这所高校里招收的生员,都是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他们靠着祖宗的余荫就能轻松当官,因此即便进了国子监,也不会专心读书。有些人擅长搞小团伙,肆意斗狠,有些人霸凌老师、辱骂学官,把这所国家最高学府弄得乌烟瘴气。

更令人不安的是,自从魏晋以来儒家衰落后,教师就不再是光荣的职业了。人们耻于为师,也耻于求教。但韩愈却是例外,他不仅招收学生,还撰写《师说》,号召大家“传道授业解惑”,把“尊师重道”的一代儒风传下去。

这种作为“孤勇者”的胆略和风骨,是那个时代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比如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当有人提出拜师想法时他立刻将人家拒之门外,理由是我柳宗元的才干和胆量都不如韩愈。才干不如可能是自谦,但胆量不如却是真的。

总而言之,韩愈的这篇《师说》如一声春雷,催动尊师重教意识的觉醒。刚开始很多人骂韩愈狂妄自大;但后来认同他的人越来越多,而儒家的“师道传承”也得以恢复。后人说他是“道济天下之溺”,对渴求机会的千里马来说,遇到他的确如久旱逢甘雨。

以仁义为锋,犯颜直谏尽臣忠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或许大家已经初步领略到了韩愈的孤勇。他倔强、孤傲,坚持内心的公平与正义,绝不轻易向人低头。这样的性格注定让他经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总是处于舆论的漩涡,就像后世梁启超所说的“誉满天下,谤亦满天下。”

就在种种争议中,年近半百的韩愈终于迎来官场的转机。他被任命为正五品的中书舍人,进入高阶官员之列。当时的皇帝是被称为中兴之主的唐宪宗李纯,他迫切需要提拔一批能臣,辅佐自己强化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镇割据这个心腹大患。

此时朝堂上主战的“鹰派”和主和的“鸽派”正斗得不可开交。尤其是淮西吴元济叛变后,朝廷数次发兵征讨,都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主和派一度占了上风。而韩愈在地方任职时,已经深切体会到藩镇割据的危害,藩镇不平则国家难安。

所以韩愈是强硬的“鹰派”,他极力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强化中央集权。最后淮西平叛取得全面胜利,皇帝命他撰写《平淮西碑》来刻石纪功、震恶扬善。按惯例碑文应由翰林学士撰写;但这次唐宪宗却坚持让韩愈写,推都推不掉。

韩愈写文章向来以“手快”闻名,但这次却几经斟酌、反复考量,写了足足两个月。他先把首功归到皇上的英明决断上,然后用大段文字来依次描述众人之功,重点强调各位统帅如何在宰相裴度的调度下精诚协作,最终大功告成。

韩愈认为自己的碑文不偏不倚,但大将李愬的妻子并不这样认为。李愬亲率精兵,冒着大雪夜袭蔡州,活捉贼首吴元济,让淮西战场形势得以彻底扭转。韩愈虽然在碑文中提到了李愬之功,但把它视作淮西平叛的一环来处理,并未重点突出。

李愬的妻子是唐宪宗的表妹,她认为韩愈的碑文对丈夫不公,于是进宫向皇帝哭诉告状。或许是考虑到朝廷后面还要平叛,更需仰仗李愬所代表的武将集团,唐宪宗下令磨掉已经刻好的韩愈写的碑文,改由一位翰林学士重写。

尽管韩愈的碑文被磨掉了,但真正的好文章是无法被磨灭的。后世人给了韩愈一个公论,那就是“非度之功,不足以当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发度之功。”意思就是说,只有裴度的功劳才能当得起韩愈的碑文,只有韩愈的碑文才配得上裴度的大功劳。

磨碑事件虽然让大文豪韩愈失了一些面子,但这毕竟不是伤筋动骨之事,然而紧随其后的“谏迎佛骨”事件,却让他触动了天子的逆鳞,差点丢掉了性命。

前面我们讲过,韩愈向来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但安史之乱后佛、道两家非常盛行。包括唐宪宗自己,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为了寻求精神安慰,也投入了佛家的怀抱。等到平叛结束,他虔诚礼佛,还派人把法门寺珍藏的佛骨接到宫里进行供养。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的礼佛行为在整个长安城激起一片对佛家的狂热。有些百姓向寺庙献出全部家产,有人烧灼头顶、手臂来向佛展示自己的虔诚。这种狂热让韩愈忧心忡忡,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能轻易伤害呢?

于是韩愈上了一封言辞激烈的奏疏,矛头直指唐宪宗,想让他摆脱佛教的影响,回到儒家正统上来。奏疏说“佛者,夷狄之一法耳”。翻译过来就是,佛教不是中华文明的产物,而是夷狄外族的一种术法而已。直接把“排佛”上升到了华夷之辨的高度。

接着韩愈说中国未有佛时,君王多长寿;等佛法传到中国后,皇帝越是礼佛,寿命越短。而且宪宗迎佛骨供养,是给百姓做出了一个“伤风败俗”的典范。最后他建议皇帝把佛骨丢到水火里销毁,还说如果佛祖显灵,那就降祸给我韩愈吧!

这封奏疏让宪宗看得心惊肉跳,什么越是礼佛寿命越短,韩愈这是在诅咒君王早死吗?他要宰相下令立刻处死韩愈,以解心头之恨;幸好当时的宰相是裴度,深知韩愈的为人,苦劝宪宗说杀进谏大臣不祥,最后把韩愈贬到潮州作刺史。

唐宪宗的迎佛骨事件发生在正月初八,韩愈的奏疏是在正月十四早上递交的,当天傍晚朝廷的旨意就下发了,要他即刻上路。等他行进到蓝田关时,家人们才赶来护送。面对萧瑟冬景,韩愈感慨万千,这才有了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即便被贬官韩愈并不后悔,作为臣子就是要为天子清除弊端,怎能顾惜自己的老弱之躯呢!

但这件事仅仅发生一年后,唐宪宗就因为服用道家金丹中毒身亡,卒年43岁。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服用金丹后脾气暴躁,被不堪忍受虐待的宦官毒杀。这简直是一语成谶。若他地下有知,会不会感慨一句:“韩愈忠臣,大是爱我。朕悔不当初……”

以战士之姿,勇夺三军之帅

唐宪宗意外离世后,太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韩愈被升为兵部侍郎,掌管兵部事务。公元820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病故,唐穆宗调更听朝廷号令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接替了他的位子。然而这一任命,却让成德军上下非常不满。

就在局势异常紧张之际,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唐穆宗曾诏命中央政府拨给成德百万贯铜钱来劳军,但这笔钱迟迟未至。于是成德军内谣言四起,说田弘正侵吞了这笔劳军款项。愤怒的将士们冲入田府,杀死了田弘正。

叛军的首领叫王庭凑,生性狡诈。他趁机要挟朝廷任命他为成德军节度使,还侵扰周边的冀州地区,围困深州城池。深州刺史连夜派人赴朝廷告急,穆宗大怒,派老臣裴度带兵围剿。但王师耗时多日,财竭力尽,也没能解除深州之围。

朝廷无奈,只好答应了王庭凑的请求,颁发给他节度使的旌节。但此人言而无信,还是没有撤掉围困深州的叛军。于是穆宗委派韩愈出使成德军的驻地镇州,希望这位55岁的老臣能够稳住王庭凑,给朝廷多一点喘息的机会。

韩愈虽然知道这项任务极为凶险,但接到命令后还是即刻动身出发。一众同僚都为他担心,比如翰林学士元稹听闻此事后长叹一声,说出了四个字:“韩愈可惜!”因为唐德宗时期的重臣颜真卿,就是在抚慰叛军时被扣押,囚禁三年后不屈被杀。

韩愈曾经修过史书,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韩愈出发后不久,皇帝就后悔了,担心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会遭遇不测,于是急忙补发诏书,让韩愈“度事从宜”,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冒险进入敌营。而老领导裴度见到韩愈后,也苦劝他叛军凶残如虎狼,千万不要以身犯险。

前有皇帝的诏书,后有老领导的苦劝,面临这种局面很多人肯定会打退堂鼓。但这显然不是韩愈的风格,他冷静地回复裴度:“止,君之仁;死,臣之义!”圣上因为仁慈而阻止我犯险,但赴死尽忠是我作为臣子骨血里熔铸的使命。

而此时的王庭凑,早就精心摆好了一场“鸿门宴”,想给这位中央派来的使节来个下马威。两队叛军披盔挂甲,手持明晃晃地刀枪剑戟罗列两旁,杀气腾腾。但韩愈恍若未见,神情自若地走入大帐,和王庭凑等人正面交锋。

王庭凑把责任都推到军队哗变上,冷眼旁观这位兵部侍郎大人如何处理。被煽动起来的军士们围住韩愈,嚷嚷着讨要说法,言语极为无礼。韩愈大声斥责道:“天宝以来,像安禄山、史思明这些反贼头目,他们的子孙还在吗?还有居官的吗?”

这就是韩愈的厉害之处,先从气势上压倒敌人。他告诉这些军士们,只要与朝廷为敌绝对不会有好下场。骚动不安的叛军被震慑住了,等他们退下后韩愈又对王庭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他解除了深州之围。

那么,深陷绝境的韩愈为什么能如此冷静、睿智,谈笑间就能让强敌心甘情愿地让步呢?韩愈固然胆量过人,但他的勇敢并非“无知者无畏”的莽夫之勇,而是既有胆量又有见识,更能把握叛军的心理,所以每句话都能说到点子上。

而这种胆识,正是他在官场中历练多年的成果。他既有居庙堂之高的大格局,也有多年担任地方官历练出的实干精神;最后,他也在节度使幕府担任过幕僚,能精准地把握节度使及中下层官兵的诉求,从而平衡地方和中央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韩愈虽是书生,但懂兵法策略。当年平定淮西时,他先于大军赶赴汴州,成功地说服了宣武军节度使韩弘不能在朝廷和叛军之间摇摆不定,而应和朝廷保持一致。韩弘明确立场后,朝廷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对付淮西叛军。

后来韩愈还向主帅裴度献上一条奇谋。当时叛军的主要兵力集中在前线对抗官军,而老巢蔡州城内多是老弱病残,防守空虚。韩愈通过斥候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果断建议裴度调拨一队精兵,抄小道奇袭蔡州,如此就能生擒吴元济,取得胜利。

但裴度尚未做出决断时,大将李愬也想到了类似计策,密报裴度后付诸实施。面对从天而降的奇兵,蔡州守军很快就全面崩溃。李愬顺利地攻入城池,捉住吴元济,建立奇功一件。如果裴度早听韩愈的计谋,那奇功到底归谁,还不一定呢。

尽管韩愈以文学家、诗人的标签为我们所熟悉,但他同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并且有着非凡的军事才干。更重要的是,他在强敌环伺时还展露出足以令三军统帅折服的勇气。三国时的曹植写过一句诗,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当一个人为了道义、国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时,还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呢?

好,讲到这里,《大唐孤勇者:韩愈传》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它带我们从不同视角入手,对韩愈进行全方位地深入解析,了解他坎坷而坚毅的一生,起起落落的职场生涯,酣畅淋漓的如椽巨笔,以及一腔孤勇的性格。

“孤勇”这个词能火起来,要归功于2021年年底那首《孤勇者》。它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热血及渴望,那是我们尘封已久的东西。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向各种规则妥协投降,习惯了通过融入群体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但《孤勇者》就像一柄利刃,劈开伪装的假面,让我们看到内心真正喜欢的,是活出真实的自己,活出“不跪的模样”!

而千年之前的韩愈,恰恰就是一个真实的“孤勇者”样板。明明当朝宰相喜欢骈文,他却坚持用古文书写内心的道义:面对“耻为人师”的不良风气,他挺身而出,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师道辩护;他还怒怼皇帝,在如林刀戟中与叛军周旋……

这种孤勇的背后正是他对“自我”原则和操守的坚持,是从少年时就立下的大志。他曾说过: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意思是说,我韩愈只能给孔子当弟子,换第二个人都不行。这是一种睥睨天下的豪迈志气。

古人说得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或许这就是立大志的重要性。只有志存高远,方能不被当下所惑,才能保持应有的定力,不跪不降,以孤勇之身,在暗巷坚定前行。

韩愈用一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生苦短,如烟花一瞬;每个人都应活得勇敢、坚毅而热烈,活出真正的自我,造就自己的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