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思潮,在宋代崭露头角,并在宋明时期的易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象数学的一大显著特征。其兴起与宋代易学思想的转变紧密相关。
若仅将《易经》视作经典,那么《易传》可被视为先秦时代的易学著作。依《易传》所言,八卦卦象是圣人通过“仰观俯察”所得,象征着虫鱼鸟兽、天文地理以及人身等诸种物象。汉代的易学家们大多认同《易传》的说法,将卦象视为物象的象征,认为卦象的结构体现着物的相互关系,卦象的变化反映了物的变化。他们深入研究卦象的结构与变化,依据卦象所象征的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来阐释吉凶祸福。
这种解易的学风在汉代发展成为象数之学,以《周易》中的象和数来解释气候变化的过程,进而形成了卦气说。例如关于大衍之数,京房认为其来源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总和为五十。东汉大儒马融则有不同说法,他认为“大衍之数”五十取象于太极、两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加起来共五十。这种以卦气说解释大衍之数和卦象来源的方式成为汉易的一大特色。
然而,汉代流行的解易学风在魏晋时期遭到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学派的反对。但易学中的卦气说并未中断,到宋初被象数学派继承下来。象数学派提出各种图式来解释大衍之数、天地之数,进而解释八卦的来源,由此形成了易图学。易图学是汉易中卦气说的新发展,它不仅用于解释一年气候的变化,还将各种图像视为某种模式,用以解释世界。
在宋代以前,虽有河图、洛书等易图的传说,但这些图、书的具体模样无人知晓。汉代“图纬”学盛行,“图纬”即有关河图和解释儒经的书籍,其中可能有与《周易》相关的图。但由于图纬书中存在许多粗陋的神学预言,那些在乱世中夺取皇位的人,先前利用这些东西,而做了皇帝后又怕别人也利用它们与自己作对,于是严加禁绝,其中隋炀帝的禁绝最为彻底。此后,汉代的纬书几乎绝迹,其中的图也未能流传下来。汉代以后,也有一些以某种图命名的易学著作,但也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图,都是从宋代开始创造出来的。
北宋时期创造的易图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黑白点河图、洛书、先天图和周氏太极图。据南北宋之交的朱震所说,这些图的源头都可追溯到陈抟,但他并没有提出有力的根据,所以不久便遭到人们的怀疑。依据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确定刘牧首先创造了黑白点河图、洛书,后来邵雍创作了先天图,周敦颐创造了太极图(为与以后的太极图相区别,我们称周敦颐的图为周氏太极图)。
南宋初年,朱震的《汉上易传》附有三卷卦图,杨甲的《六经图》中收有七十幅易图,此时易图的创作已初具规模。
易图真正的繁荣是从朱熹的《周易本义》开始的。《周易本义》卷首附上了黑白点河图、洛书等九幅易图。自此以后,易学家们纷纷作图,易学著作几乎无图不成书。这些易图有的是采用前人的,有的是自己创作的。其数量难以确切统计,但用“数以百计”来形容并不为过。
在众多易图之中,黑白点河图、先天图和周氏太极图仍然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元明之际,许多人试图重新创造河图,并画出了各自的图形。在这些新的河图之中,出现了阴阳鱼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太极图。不过它刚出现时不叫太极图,而被称作河图。首先公布这张图的赵执谦说,龙马从黄河里背上来的就是这张图。
阴阳鱼图出现后,一方面受到排斥,另一方面也受到热烈欢迎。明代末年,章潢作《图书编》,将阴阳鱼图放在卷首,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清朝初年,一些学者开始批评宋明理学,认为宋明理学曲解了儒经,甚至用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来曲解儒经。在这些清代学者看来,宋明儒者的作注偏离了圣人之道。其中最让他们难以忍受的就是那些易图。他们认为这些易图原本都是道士们的修炼图,作为儒者把道士的修炼图当作圣物,实在是一种不当行为。黄宗炎甚至责骂先天图的出现,是把从别人那里弄来的东西当成了自己的高曾祖。在这种情况下,胡渭、毛奇龄等人致力于考察这些易图的起源,胡渭的《易图明辨》是其中最著名的著作。经过考察,他们指出黑白点河图、洛书是宋朝才出现的作品,根本不是《周易》中所说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也是宋代的作品,根本不是伏羲所画。他们还指出图是根据易创作出来的,而不是易根据图创作出来的。这些结论非常正确,至今仍为当代易学家们普遍承认。当然,他们也有一些说法存在错误之处,我们将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说明。
胡渭等人的后继者形成了学术史上著名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中的许多易学家对易图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他们的易学著作中既没有一幅易图,也没有一句关于易图的话,采取了完全不理睬的极端冷淡、轻蔑态度。
尽管乾嘉学派地位很高、影响很大,但仍然阻挡不了易图学的发展。因为理学仍然是清朝官方确定的统治思想,朱熹等人的著作仍然是士人必读的教材,士人们要凭借朱熹等人的著作去应付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协助康熙皇帝完成了御纂的《周易折中》,卷首仍然附有黑白点河图、洛书等易图。皇上既然崇信易图,就更加促进了易图学的发展。据《四库提要》记载,清初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有关易图的著作差不多相当于宋明时代的总和。
清代易图有两个特点:一是更加鲜明地用当时的科学知识去附会易图,比如李光地就把河图、洛书作为勾股原理的根据;二是更加庸俗化,几乎给易学的每一个论题都配上一幅图,而且这些图有的古里古怪,有的俗不可耐,从而遭到《四库提要》作者的激烈批评。
《四库全书》成书以后,易图学的发展情况不太清楚,但从现在的资料来看,似乎有所收获。后来,从清朝末年至今,有些学者为了证明所谓西学源于中学,对易图作出了重新解释。他们认为许多易图之中包含了近现代科学所发现的许多重要原理。这种思潮也经历了一些起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种思潮又在中国大陆流行起来,并构成科学易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图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表达,推动学术交流融合,对中国文化发展贡献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