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癌色变”的当下,癌症作为一类严重的恶性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那癌症是怎么来的?其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癌细胞是怎么来的?一谈及癌症,人们往往容易将其与绝症、预后不良、死亡等敏感词汇联想在一起,癌细胞也被打上了罪恶的标签,其实这些最终引发癌症的细胞在一开始的时候和我们人体的正常细胞是无异的。
它们同样是作为组成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着各项生命活动。
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它们的生命力更加旺盛,通常为了给机体节省能量会暂停分裂,只有当身体遭受外界刺激(如辐射、炎症等)需要大量细胞补给时才会被激活,迅速投入分裂状态,待危机解除后又会停止分裂回归常态。
但如果类似的刺激频繁发生,那这些细胞便不得不持续进行“分裂—停止—再分裂—再停止”的循环。在这期间纵使机体拥有强大的修复能力,但难免也会有漏网之鱼,极个别的细胞的遗传物质就有可能出现变异。
如果这些异常没有被及时纠正,它们就会不断的累积起来,开始无休止地分裂、扩张,它们拥有更强复制能力以及抵抗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
此时从外观形态、供能、代谢方式等就已经开始和正常的细胞不同了,慢慢的也就演变成了人们所说的“癌细胞”。
而从癌细胞演变直至形成肉眼可见的肿瘤(即我们所说的癌症)又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可能要持续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或是几十年。
以乳腺癌为例,从乳腺细胞的初步异常变化到最终发展成乳腺癌,可能需要5至20年的时间;同样像宫颈癌、胰腺癌等癌症的发展也可能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所以说,任何癌症都并非是突然得了的,在确诊前它可能已经在病人的身体中潜伏了多年。而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又需要多种因素共同长期作用才能完成,那究竟哪些因素才是幕后推手呢?
二、人为什么会得癌?其实人之所以得癌并非是由于单一原因所决定的,往往都是多种错杂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综合目前多国科研成果来讲,无外乎以下几种因素。
因素一、遗传与年龄
在日常看病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基本都会有个“家族成员是否存在此类疾病”的问询,癌症更是不例外,在许多癌症高危人群选项中都包含了家族成员曾有患病史这一项。
大量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异变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往往存在家族聚集性倾向。
ACS统计数据显示,约有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癌症患者来自于遗传基因的出错。
这些不稳定的存在明显缺陷的基因,很容易出现在下一代的体内,但并不是说下一代就一定会患同种癌症,而是在相同条件下拥有这些易感基因的人群更容易患癌,可以是同种也不可不是,就比如常见的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胃癌、结直肠癌等。
同时,年龄也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年龄段所患癌症的种类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在儿童中常见的母细胞瘤(如好发于肾、神经、视网膜等)和急性淋巴组织瘤(如白血病等)。
而在成人中癌症种类就很广泛,但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的发生率也是逐渐提高的,比如肺癌在35岁之后的发生率远高于35之前。
因素二、空气污染
这里我们所提到的空气污染涵盖了多种污染源,包括室外空气污染(如颗粒物(PM)污染、工业废气、秸秆煤炭焚烧废气、汽车尾气排放等)和室内空气污染(如二手烟、厨房油烟、劣质装修材料散发有害气体等),以及职业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接触等。
发表在《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当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每增加十微克每立方米,即使是从来没有吸烟史的人群,因为肺癌而死亡的概率也会增加约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七;同时其还与增加消化系统癌症(如胃癌)、泌尿系统癌症及乳腺癌的死亡风险。
与之相比,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带来的危害藏的就更加隐秘。
比如厨房油烟、二手烟这类,一日三餐家里做饭的那位就需要长期接触油烟,其中含有多环芳烃、苯并芘、亚硝胺、二硝基苯酚等具有强致癌性物质,以及各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醛、酮、酯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如果再碰上生活拮据或是节俭而不使用抽油烟机的,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国肺癌流行现状调查中,与室内无油烟或油烟较少且配备有除油烟设备的参与者相比,那些在烹调时未使用除油烟设备的参与者,罹患肺癌的风险增加了约五分之三。
还有室内过度装修,不合格的装修材料中可能同时并存超几十种的具有毒性及致癌性物质(如甲醛、二甲苯、烷烃、芳香烃、石棉及放射性物质(如氡)等),短期内并不能挥发掉,患癌风险自然也相对较高。
再有就是职业环境中,需要与一些强致癌物质打交道的从业者,如果未能按规定做好有效防护,那同样面临极高的患癌风险,比如一些长期接触粉尘、煤烟、石棉的从业者(如石油、化工等)罹患肺癌的风险就很高。
因素三、不良饮食习惯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大量研究证明,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疾病密不可分。
就比如喜欢吃“烫口”,国人什么都要乘着热乎劲去吃,凉凉了似乎就失去了食物味道的鲜美,其实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患癌风险会大大增加。
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上的一项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摄入非常热(温度>65°C)的饮品会在食道不同部位诱发癌症。
这主要是因为,热的食物或水在消化过程中会烫伤食管粘膜,在反复烫伤情况下自身修复能力就会降低,长期循环变异细胞就会越来越多,最终发展成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症。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到,我们的饮食结构基本在向高脂肪高蛋白化靠拢。大量肉类蛋白质的摄入很容易出现营养过剩,多余的营养物质就会变成各类细菌、变异细胞的温床。
在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炎症细胞会形成大量增殖—死亡—再生的恶性循环,最终在粘膜修复的过程中完成恶变,增加胃癌、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
同样,在饮食中过多的摄入糖和盐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
过量糖的摄入会干扰胰岛正常的分泌供能,长期下去会对胰腺造成不可逆损伤,最终诱发胰腺癌,以及和胰腺分泌供能相关的组织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而吃的太咸,当体内食盐浓度较高时,胃黏膜长时间接触高盐溶液,原本脆弱的薄膜结构很容易就会被破坏掉,细胞通透性增加,出现炎症反应;
高盐环境还会抑制其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促进了炎症的持续性;而且亚硝酸盐在胃酸的作用下还可能会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增加了细胞基因突变可能性;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发展成为胃癌、肠癌等相关癌症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还有日常饮食中,一些生活节俭的人常舍不得将一些部分发霉、长芽或是有哈喇味道的食材(如花生、土豆、玉米等)扔掉,认为没变质的部分还是好好的,可以吃。
其实,在这些已经变质的食材中,可能已经隐藏了Ⅰ类致癌物的黄曲霉素,其毒性甚至是砒霜的六十倍之多。
因素四、不良生活习惯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爱生闷气等不良习惯都潜藏着患癌风险。
当下,很多人养成了“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的生活习惯,在运动这件事上几乎不愿意花一点力气。长此以往,体内的免疫细胞数量就会变少,而且还常常伴随着肥胖问题出现。
多项研究证实,过多的脂肪堆积不仅影响身体正常功能,还会释放有害物质干扰免疫细胞工作,使癌细胞更容易逃脱监控;还会为癌细胞提供养分使其适应人体环境并加速增殖,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其与肝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十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且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有些人甚至连上厕所都懒得去,选择经常性的憋着,长期下去反而容易出现尿频、尿失禁等尿路感染问题,对肾脏、膀胱及前列腺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增加膀胱癌等泌尿系统癌症的发生风险。
而长期熬夜身体处于持续的疲劳状态,生物钟被打乱,体内各类激素水平自然也就会出现紊乱,长期如此会影响人体正常细胞的代谢分裂,突变也就更容易发生;长期熬夜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人体更容易受外界细菌、病毒的侵害,患癌风险也自然提升了。
研究发现,与日间八小时工作制的人群相比,经常上夜班(昼夜颠倒)的人群发生早期癌症的风险增加了约二分之一,发生晚期癌症的风险增加了约四分之一。
同时,孤独、爱生闷气、易怒、焦虑、喜怒无常等情绪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这些负面情绪会使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的分泌过多,干扰DNA修复机制的正常运作,降低人体免疫力,还会使细胞和组织受到氧化损伤,增加患癌风险,它们往往是乳腺癌、食道癌等癌症的高危人群。
因素五、感染与辐射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遗传、生活习惯不洁或环境因素等原因,可能会感染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和细菌,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EB病毒(EBV)、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以及幽门螺杆菌(Hp)等,就会显著增加肝癌、鼻咽癌、宫颈癌、胃癌等相关癌症的发生概率。
同时,接触电离辐射(如CT、X线等)和长期受紫外线照射也会增加甲状腺癌、皮肤癌等癌症的风险。
总而言之,癌症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出现是一个长期过程,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当我们清楚了这些致病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患癌风险。
比如,及时接种疫苗并保持个人卫生是远离病毒、细菌等致癌物的有效手段;还可以通过适度运动和合理的膳食模式尽量将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BMI 18.5~23.9 kg/㎡)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上面我们所提到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这些都是科学防癌的关键。
参考文献:[1]洪冬旎,王盛,王贤吉,等.日本癌症全生命周期防控体系构建及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24, 17(2):72-78.
[2]赫捷.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邱海波,曹素梅,徐瑞华.基于2020年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负担的时间趋势及与美国和英国数据的比较[J].癌症, 2022(4).
[4]骆晨雨,周月阳,李娜,等.中国癌症疾病负担及三级预防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4, 45(05):621-625.DOI:10.3760/cma.j.cn112338-20231120-0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