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炎左吖吖 2025-07-30 09:37:24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新中国成立之初,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的堂屋中央挂上,毛主席的画像。 就像我家,挂的是开国大典时候的照片。 1950年春天那会,湖北大冶县烟铺朱村的铁匠朱其升,准备上班的路上,看见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新画像,十分好奇。 哎,他越看越眼熟,总感觉在哪见过一样? 尤其是下巴那颗痣,让他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当年在军营里的润之兄弟吗? 回到家,他就跟憋不住事一样,一股脑的全把这“秘密”告诉了妻子。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毛主席像,激动地说画像上这位全国人民敬仰的伟大领袖,正是他年轻时在湖南新军营里的结拜兄弟毛润之。 妻子一听,立刻觉得不对劲,赶紧劝道,“你是不是疯了?那可是毛主席说,你怎么敢随便称兄道弟?” 朱其升被妻子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点唐突,加上自己是个老实巴交的人,更别提说这种“大话”了。 他本想就此作罢,可心里那股认出故人的激动劲儿实在压不下去。 没过多久,他那天的话还是被同村人听去了,一时间成了村里的新鲜事。 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朱其升是异想天开,还有人干脆怂恿他:“你说你认识毛主席,那敢不敢写封信去问问?要是真的,毛主席肯定记得你!” 这话点醒了朱其升。 润之兄弟当年在军营里就是个重情重义、志向高远的人,如今成了国家领袖,如果他还记得这段情谊,或许真能收到回信。 抱着试一试,也为了证明自己没说谎的想法,朱其升拿起了笔。 信最终被他满怀期许的寄出去了,而等待的日子是漫长而忐忑的。 等了一阵子,朱其升心里也直打鼓。 毛主席日理万机,每天要处理多少国家大事? 那么,自己这封信,能送到他手上吗? 就算送到了,时隔近四十年,他还会记得当年军营里一个普通的铁匠兄弟吗? 日子一天天过去,回信杳无音讯,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更多了。 朱其升没有争辩,但那段军营岁月,在他脑海里却越发清晰。 那会儿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风起云涌。 年轻的朱其升为了谋生,也怀着一腔热血,选择加入了湖南新军步兵营,成为了一名士兵。 军营中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也磨砺他一身铮铮铁骨。 而两年后的一天,他走出军营,正巧看见登记处围着一群人。 一个气质不凡的学生模样的青年,正和招兵的长官据理力争。 原来这个化名毛润之的青年,满腔热情想要投军报国,却因为没有担保人而被拒之门外。 朱其升从人群中挤过去上前询问,他被毛润之的谈吐和志向打动。 他立刻拉上自己的好战友、副班长彭友胜,两人一起为毛润之作保。 就这样,毛润之成为了一名新军列兵。 在军营里,朱其升像兄长一样照顾着这个新兵蛋子。 他教毛润之打绑腿、扛枪、射击,熟悉军营的规矩和生活。 毛润之不仅军事技能学得快,还经常在训练之余教朱其升、彭友胜这些文化不高的战友们读书认字,给他们讲国家大事、讲救国救民的道理。 三人同吃同住,互帮互助,在革命的洪流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在军营中三人情同手足,后来更是在朱其升的提议下,焚香磕头,正式结拜为异姓兄弟。 那段日子虽然短暂,却充满了理想和热血,是一段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然而,革命的形势变化很快。 1912年,南北议和达成,他们所在的部队失去了作战目标,宣布解散。 临别前,兄弟三人谈起未来。 毛润之目光坚定,表示要继续寻找救国之路。 最终,朱其升回到了湖北老家,在田间地头和铁匠铺里,度过了默默无闻的几十年。 他后来也时常听说有个叫毛泽东的人领导革命,干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从未将那个名字与记忆中的“润之弟”联系起来。 直到1950年,看到那幅画像,那一瞬间他才明白,之前那个润之兄弟会不会就是眼前画像上的这个毛主席啊! 1952年,就在朱其升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一封来自北京的信,送到了他手中。 他拆开信,映入眼帘的开头三个字“其升兄”,让他热泪盈眶。 是润之兄弟!毛主席真的还记得他! 在信中,毛主席亲切地回忆了当年军营共度的岁月,得知朱其升生活困难后,毛主席还随信附上了一笔钱,改善生活。 更让朱其升没想到的是,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他平生第一次踏上了北上的火车,来到了首都北京。 在中南海,他再次见到了阔别四十年的兄弟。 此时的毛主席见到朱其升,依然像当年一样紧紧握住这位老哥哥的手,拉着他叙旧长谈。 临别时,毛主席又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笔钱,赠送给朱其升,希望他晚年生活能过得更好一些。 朱其升的北京之行,让村里人彻底相信了他所言非虚。 这段跨越四十载、从硝烟弥漫的军营到天安门城楼的传奇情谊,成为了当地流传的佳话。 1956年,朱其升因病去世,结束了他平凡却因这段情谊而意义非凡的一生。 主要信源:(毛泽东与新军战友朱其升.湘潮)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