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68岁的康熙悄悄去雍亲王府见儿媳妇。王府下人窃窃私语:“老公公亲自来找儿媳?”只有胤禛心中大喜,赶快吩咐钮祜禄氏觐见,果然康熙见完满意地回宫了。 这年春天,胤禛邀父皇来园子里散心。谁都知道,那会儿的康熙被儿子们的明争暗斗搅得心神不宁,二阿哥两立两废,大阿哥咒杀兄弟,八阿哥结党营私,朝堂上的戾气让这位老皇帝越发想念天伦之乐。 胤禛看准了这点,没提半句朝政,只陪着父亲赏花喝茶,话到投机处才轻声问:“两个小孙子还没给您请安呢,要不要见见?” 康熙点头的那一刻,胤禛心里怕是已经有了数。 弘昼怯生生地躲在后面,可十岁的弘历却像株挺拔的小松,朗朗背诵《爱莲说》,被问起意思时,还能说出“出淤泥而不染”是在讲君子品格。 老爷子当场就笑了,后来干脆把这孙子接进宫,亲自教骑射、带看奏折,甚至允许弘历坐在膝头听政。宫里人都说,从没见万岁爷对哪个孙辈这么上心过。 也就是从那时起,康熙看胤禛的眼神渐渐不同了。这个四儿子不像其他兄弟那样急吼吼地拉帮结派,反倒整日在府里种菊花、写佛经,自称“圆明居士”。 有回康熙随口说京郊稻田收成不好,没过几天,胤禛就捧着新碾的稻米进宫,说是自己在府里试种的品种。这种不显山露水的细致,让见惯了野心的康熙觉得格外踏实。 所以当康熙突然提出要见弘历生母时,胤禛一点都不意外。 钮祜禄氏进府时才十三岁,论美貌不及其他侧福晋,可当年胤禛染了重病,府里人都怕被传染,唯独她端汤喂药,衣不解带守了几十天。 此刻她虽紧张,却站得笔直,给康熙斟酒时手都没抖。老爷子抬眼一瞧,这妇人额头饱满,眉眼间带着股从容劲儿,忍不住赞了句“有福之人”。 这话后来真应了验,胤禛登基后,钮祜禄氏从熹妃一路做到贵妃,弘历继位后更是成了皇太后,活到八十六岁,是清朝最长寿的太后。 但在1722年那个秋天,康熙心里盘算的恐怕不只是孙媳妇的福相。他一生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见过太多大风大浪,知道选继承人不光要看儿子,还得看孙子。 弘历的聪慧,胤禛的稳重,再加上钮祜禄氏身上那股踏实的生命力,或许让他看到了大清三代安稳的希望。 三个月后,畅春园的落叶铺满了小径,康熙在病榻上召见了胤禛。史书里说,老爷子临终前攥着他的手,嘱咐要好好治国。 可关于遗诏的流言从此就没断过,有人说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子”,被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清代诏书向来满汉对照,“于”字的满文可没法随便改。 但这些争论在胤禛眼里或许没那么重要,他登基后雷厉风行,清查国库、整顿吏治,把康熙晚年松弛的朝纲重新绷紧。 那些曾经嘲笑他“天下第一闲人”的兄弟,后来才明白,这份“闲”里藏着多大的耐心。而那个在牡丹园里背《爱莲说》的弘历,最终成了乾隆皇帝,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盛世。 很多年后,故宫的档案里还存着康熙给弘历批的功课,红笔圈点间,能看出老爷子当年的用心。 或许对康熙来说,1722年那个春天的决定,不只是选了个儿子,更是为江山选了条延续的路。 至于后人怎么评说,这位老皇帝怕是早就料到了。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却也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里。
康熙年间,年仅14岁的戴佳氏进入康熙皇帝后宫,一番宠幸之后,戴佳氏幸运地怀上了龙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