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7-30 10:26:06

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我国防护专家钱七虎院士的回答很干脆:中国有多种防御手段,我们不怕。 上世纪60年代,钱七虎院士肩负着国家的重托,被公派到苏联的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在那里,他潜心学习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防护工程技术。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钱七虎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将苏联那套“傻大黑粗”的防护理论学得透彻。 1965年,他满怀壮志回国,本想着能大展拳脚,将所学用于国家防护工程建设。可当他亲眼目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威力后,内心却犯起了嘀咕。 他发现,苏联那套单纯依靠堆砌混凝土来硬扛冲击波的办法,不仅笨重,而且极为低效。在钱七虎看来,一定存在更巧妙、更高效的防护办法。 于是,钱七虎毅然带着团队踏上了自主研发之路。他们将目光瞄准了一种叫“预应力”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浇筑混凝土防护门之前,先用大量的钢绞线,如同拉橡皮筋一般,给它施加一个巨大的反向拉力。 这一想法在当时可谓相当超前,其原理是让防护门内部预先“绷紧”,如此一来,当核爆的冲击波汹涌袭来时,预先存在的内部应力便能抵消掉大部分的破坏力。 在研发过程中,困难如潮水般涌来,无数次的计算失误,无数次的试验失败,但钱七虎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终于,在1975年,他们迎来了终极成果的大考。一扇内部嵌有78根钢绞线、施加了1200吨预应力的巨型防护门,被推到了氢弹级核试验的现场。 试验结果震惊了所有人,在足以夷平一座城市的巨大能量冲击下,这扇门的变形量竟被控制在了3毫米以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第一代核防护盾成功铸就,为中国的国防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弹技术日新月异,为了应对敌方导弹的威胁,中国在反导领域也不断发力。2010年1月11日,中国首次宣布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世界。 它意味着中国拥有了在导弹飞行中途,用另一枚导弹将其撞毁的能力。这套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的核心——“红旗-19”拦截弹,其性能参数堪称惊艳。它的射高超过600公里,远远超出了大气层,这使得敌方导弹在高空飞行时也难以逃脱它的追踪。 速度超过17马赫,快到让人匪夷所思,如此高的速度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抵达目标区域。从发现敌方导弹发射,到己方导弹升空拦截,整个反应时间被压缩在240秒以内,这对作战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精准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中国做到了。 自2010年首次试验成功后,中国又分别在2013年1月、2018年2月、2021年2月、2022年6月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且每次都达到了预期目的,实现了“五连胜”。 这一系列的成功试验,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该领域技术积累深厚扎实、装备体系完备可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战化水平,对那些企图依靠导弹威慑中国的势力来说,无疑是强有力的震慑。 然而,现代战争,尤其是核战争,其残酷性远超想象,最终目的或许并非单纯摧毁军事目标,而是要摧毁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制造可怕的“核冬天”。通过大范围的打击,让天空被尘埃弥漫,气温急剧下降,农业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最终使一个文明在饥饿和寒冷中走向消亡。 这才是最阴险、最恶毒的战略。面对这样的威胁,仅仅做到“打不穿”(依靠防护工程抵御攻击)和“打不着”(通过反导系统拦截导弹)已不足以完全保障国家安全。于是,最底层的逻辑“打不垮”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打不垮”的底气,首先来自于粮食。 “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深知这一点,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工作。 在粮食生产方面,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同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在粮食储备方面,中国建立了庞大且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信息,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的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远远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中国在面对潜在的战争威胁,包括与美国可能发生的冲突时,拥有多方面的防御手段和强大的底气。 从钱七虎院士等科研人员为代表铸就的坚固防护工程,到先进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再到充足的粮食及各类战略物资储备,以及全民国防意识和高效国防动员体系,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国际局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国都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守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0 阅读:302

猜你喜欢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