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特朗普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首次回应了他将要访华的传言,并且给出了一个明确定义——假消息( Fake news)。那么为何他要在这个时候做出这种表态呢? 当时俄乌局势正处于关键节点。俄罗斯在7月20日对乌克兰发动了新一轮军事行动,重点打击了顿涅茨克地区的化工厂,导致火势蔓延和人道主义危机。 乌克兰方面则面临武器库存告急的困境,有消息称其炮弹储备仅够维持10天。 特朗普在这种情况下宣布恢复对乌克兰的军援,并威胁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试图通过强化对乌支持来遏制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此时,若传出特朗普计划访华的消息,可能会被外界解读为美国试图在中俄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甚至被误解为对俄罗斯的缓和姿态。 特朗普需要通过否认访华传言,向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号: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是坚定的,不会因与中国的互动而动摇对俄施压的决心。 这一表态有助于巩固美国在北约内部的领导地位,同时向乌克兰及其支持者展示美国的可靠性。 中美关系在2025年呈现复杂态势。尽管双方在7月11日进行了外长会晤,并在7月28日于瑞典举行了第三轮经贸会谈,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依然是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 根据5月达成的协议,中美暂停加征部分关税的90天期限即将在8月12日到期,双方急需就延长这一期限进行磋商。 特朗普在7月22日曾表示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访华,但一周后却突然否认这一传言,这可能是其谈判策略的一部分。 通过释放访华信号,他试图向中方传递缓和的意愿,为经贸谈判创造氛围;而在谈判前夕否认传言,则可以保持对中方的压力,避免被视为急于妥协。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是特朗普惯用的谈判技巧,旨在为美国争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此外,美国在7月下旬向中国派出了高级商务代表团,成员包括联邦快递、波音等企业高管,试图重启商业对话。 特朗普否认访华传言,可能是为了将官方层面的外交互动与商业层面的接触区分开来,避免外界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在谈判中保持主动权。 2025年是特朗普竞选连任的关键时期,他需要通过塑造强硬的外交形象来争取国内支持。 共和党在当年7月发布的竞选纲领草案中,虽然淡化了全国堕胎禁令等争议议题,但依然强调“美国优先”和对中俄的强硬立场。 特朗普否认访华传言,可以强化其“对抗中俄”的人设,迎合保守派选民的诉求。 同时,特朗普在7月25日至29日访问了英国,并在英国部署了核武器,这一行动被解读为对欧洲战略自主的回应,也是对北约主导权的争夺。 他在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活动虽然引发争议,但也为其提供了展示“企业家总统”形象的机会。此时否认访华传言,可以将公众注意力集中在其外交成就上,而非商业利益冲突。 此外,特朗普需要避免因访华传言而分散对国内议题的关注。当时美国国内面临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等问题,特朗普政府正推动大规模减税和基建计划。 通过否认访华传言,他可以将舆论焦点转移到国内政策上,塑造“专注解决国内问题”的形象。 特朗普擅长通过社交媒体直接与选民沟通,并控制舆论走向。他在7月29日否认访华传言,正是利用这一渠道迅速澄清事实,避免传言进一步扩散。 这种快速反应机制有助于维护其“直言不讳”的人设,同时防止对手利用传言攻击他的外交政策。 访华传言的来源可能涉及媒体猜测或内部消息泄露。香港《南华早报》曾爆料称特朗普可能在秋季访华,时间定在APEC峰会前后。 特朗普的否认表态,既是对这一传言的回应,也是对其他潜在消息源的警示,表明他不希望在中美经贸谈判关键阶段出现未经证实的信息干扰。 此外,特朗普在7月28日缩短了俄乌和谈期限,从50天缩短至10-12天,并威胁对俄实施更严厉制裁。 此时否认访华传言,可以避免被外界视为同时对中俄采取缓和措施,确保其对俄施压政策的一致性。 特朗普在任期间曾多次通过“推特外交”制造话题,其反复无常的风格成为国际政治的一大特色。 他在2017年访华期间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密切互动,但随后发动贸易战,这种“先合作后对抗”的模式已经成为其外交策略的典型特征。 此次否认访华传言,也是这种风格的延续。通过释放模糊信号,他既能保持与中国的沟通渠道,又能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措施。 这种灵活性使他在中美博弈中占据主动,同时避免被单一政策束缚。 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的表态往往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国内外局势、个人政治利益紧密相连。对于中国而言,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应对美国政策变化的同时,坚定推进自身发展,以不变应万变。
7月29日,特朗普在个人的社交媒体上首次回应了他将要访华的传言,并且给出了一个明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7-30 10:26: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