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软禁,四天内没有吃水米,快要死的时候,她收到了父亲崇琦偷偷送来的一个食盒,结果食盒里竟然一点东西都没有。阿鲁特氏苦笑着,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同治皇帝刚驾崩还没两月,他的皇后就被自己的婆婆慈禧秘密囚禁。 甚至四天四夜,滴水未进。 快死的时候,她收到了父亲的一个食盒,本以为会送来食物,可谁知道里面空空如也。 这位才二十二岁的女子,最终苦笑着释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为什么婆婆慈溪会对自己的儿媳这么狠毒? 要知道阿鲁特氏,她的出身蒙古正蓝旗,父亲崇琦是翰林院出身的老派文人,家风严谨,教导有方。 阿鲁特氏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品性端方。 1872年,同治皇帝选后大典,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的紫禁城,真正的权力并不在年轻的皇帝手中,而是由东西两宫太后共掌。 慈安太后看中了阿鲁特氏的才德与家风,属意于她。 然而,权力欲望极盛、控制欲极强的慈禧太后,则选了家世更显赫、更易于掌控的富察氏。 这场选后,本质上是东西两宫太后影响力的一次正面较量。 最终,年轻气盛的同治皇帝出于自己的心意,选择了阿鲁特氏。 慈禧太后看到这一幕,那肯定生气的要死! 就这样,背后站着慈安太后的皇后阿鲁特氏,注定了未来路途的艰险。 自阿鲁特氏戴上凤冠的那一刻起,慈禧的刁难便如影随形。 她处心积虑地在帝后之间制造隔阂,甚至限制皇帝踏入皇后寝宫的次数。 尽管同治皇帝对这位皇后曾有过真挚的情愫,但在慈禧的强势干预和外部环境的诱惑下,夫妻情分终究日渐疏远。 皇后的尊荣背后,是难以言说的孤单和压抑。 更让阿鲁特氏感到害怕的是,自己早就是慈禧政治棋盘上不受控制的一枚棋子,她的地位也随着慈安太后影响力风雨飘摇。 命运的急转直下发生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 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缠绵病榻多日后溘然长逝。 皇帝驾崩,对阿鲁特氏而言,不仅是丧夫之痛,更是自身生命安全的重大危机。 果然,慈禧太后开始动手了。 在为同治帝举行葬礼的同时,慈禧公然联合慈安太后宣布“训政”,并强行将醇亲王之子、年仅四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继而入继大统。 这道诏书,彻底断绝了阿鲁特氏依据祖制以先帝嫡后身份被尊为母后皇太后的可能。 慈禧甚至没有给她一个体面的的地位,仅以“皇贵妃”之名将其草草安置。 这“皇贵妃”的尊号,对阿鲁特氏来说不是恩赏,而是公然的羞辱。 更残酷的是,新帝登基大典刚结束,慈禧便下令将阿鲁特氏囚禁于储秀宫。 名义上是皇后染恙需静养,实则是进行人身软禁。 这绝非寻常的幽禁,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催命死亡”。 囚禁最开始,阿鲁特氏还曾试图和联系外界,甚至朝着宫门方向苦苦磕头,乞求宫女的一丝怜悯。 然而,储秀宫的宫人视若无睹,连饭水都不再送。 三天,粒米未进,滴水未沾。 她的身体迅速变得衰弱,突然一个食盒被送了进来。 这仿佛是唯一的稻草。 阿鲁特氏爬了过去,打开盒盖。 然而,里面空空如也。 那一刻,巨大的失望伴随着一种冰凉的顿悟击中了她。 她认出这食盒是父亲崇琦送的,也明白了送盒之人的处境。 或许,她的家族也无力回天,生死荣辱,只能由她自己抉择。 最终,她彻底认命了。 第四日,太监在门外传来了慈禧的“旨意”。 皇后染病,宜自行服药以保清白。 这是死亡命令,要求她自行了断。 接到这个正式的“死亡通知”,阿鲁特氏没有哭泣,没有怒骂。 她回到内室,沐浴更衣,换上了自己珍藏的皇后朝服,仔细梳好发髻。 然后,她支开炭盆,自己烧水,自己煎煮下准备好的毒药。 没有人为她送行,没有人听到她最后的声音。 她自我了断,守护了自己作为皇后、作为人的最后尊严与“清白”,也让家族免于牵连。 几小时后,宫女推开内室的门。 阿鲁特氏穿戴整齐,姿态端正地靠在那里,唇色乌青。 她的死,无声无息。 消息传到慈禧耳中,她听闻阿鲁特氏“听话”地自我了结,只是评价了三个字:“她聪明。” 她深知,这位年轻的皇后选择了对所有人“最有利”的结果。 既保全了皇家的“颜面“,也彻底消除了慈禧的心腹之患。 清廷随即发布讣告,称“嘉顺皇后因旧疾复发,医治无效,崩逝于某年某月某日”。 赏赐三千两白银匆匆收殓,以皇贵妃之礼草草下葬于惠陵,安放在丈夫同治帝的身边,但并未合葬于一墓穴。 她没有谥号,没有哀荣,连官方史书《清史稿》都只极其吝啬地用“悲伤致疾而薨”六字带过其死因。 阿鲁特氏皇后之死,是中国封建王朝晚期宫廷权力斗争下女性悲惨命运的极致缩影。 她不是死于普通的宫斗失败,而是死于最高权力者意志的无情碾压,死于皇权与亲情在面对绝对政治强权时的双重无助。 最终,连她选择死亡的方式,都需遵从慈禧的意志。 主要信源:(上游新闻——闻名一时的大清才女皇后,为何让慈禧如此痛恨?)
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软禁,四天内没有吃水米,快要死的时候,她收到了父亲
炎左吖吖
2025-07-30 11:36: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