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格局了!”宣布9.3阅兵后,国务院还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国民党老兵参加。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抗战,他们也有功劳。 其实早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国民党老兵就曾受邀参阅,那一次是走在队伍里,风风光光。 这一次他们年纪更大了,平均年龄超过95岁,改为在观礼台上见证大典,是出于关怀,更是出于尊重。 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十年来大陆对抗战史定位逐步深化的结果。从给国民党老兵发放慰问金,到陆续修建纪念馆、增加正面战场展项,再到将他们的名字纳入国家英烈名册,每一步都在为历史归位。 这次邀请,背后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中国的抗战,不是某个党的抗战,而是中华民族的抗战。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牺牲惨烈,是铁一样的事实。 比如1937年的淞沪会战,三个月时间就有超过30万人伤亡;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打出了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长沙三大战役,多次拉锯,代价惨重。 再看看那些名字,张自忠、戴安澜、罗芳珪,一个个将军不是在战斗中殉国,就是在战后仍牢记使命。他们的血,没有理由被历史忽略。 抗战是全民族的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从来不是彼此割裂。在太原会战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直接支援了正面防线。 根据《华尔街日报》早年整理的数据,中国战场牵制了超过240万日军,是整个亚洲战区的主战场。这种战略协同,正是抗战得以坚持八年的根本原因。 对岸的反应却显得格外紧张。台防务负责人顾立雄直接指责大陆此举是“统战伎俩”,还威胁要对参加阅兵的老兵停发退休金。 岛内官方主办的纪念活动,刻意回避“抗日”两个字,替换成“反侵略”,仿佛要把历史剪成拼贴画。 可现实是,老兵没忘,民众没忘。张自忠将军的孙子张庆成公开反驳,他说,“祖父是为中华奋战,不是哪一党的私兵。” 岛内网友甚至自发发起众筹,要为那些因政治打压而生活困难的老兵提供经济援助。这场舆论风波,让人再次看清,一边是记忆的缝补,一边却在试图撕裂。 这次阅兵除了历史,也有未来。不少国产新武器将首次亮相,包括高超音速导弹、智能无人系统和网络作战装备。 这些展示,不只是国防现代化的成果,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回应:我们不会再让当年的悲剧重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不少环节设计上,呼应了《开罗宣言》的法理背景,从历史的法统,到现实的情感,环环相扣。这不仅是纪念,更是一次理性而温和的历史对话。 邀请国民党老兵,其实不只是一次政治决定,更是一种历史观的体现。中共在官方叙事中,已经从“中流砥柱”转向了“全民族抗战”。 不止是教科书的表述在变化,实际政策也在调整。像安徽的刘铭传纪念馆、湖南罗芳珪纪念馆,都是地方主动推动的民族记忆工程。这 从国际视角看,这种历史还原同样重要。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中国,日本早就打到中东了。” 这不是客套,而是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肯定。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不是辅助,而是顶梁柱。今天的阅兵,既是自我告慰,也是世界认知的一部分。 信息来源: 《9月3日阅兵不再组织抗战老兵方队参阅,将邀请国民党抗日老兵现场观礼》——北京日报客户端
“太有格局了!”宣布9.3阅兵后,国务院还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
飞绿说历史
2025-07-30 16:24: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