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预感,俄罗斯要发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了! 7月28日,莫斯科方面官宣,将在未来33天限制汽油出口,到8月底全面禁止汽油的出口。虽然明面上的解释是“确保国内燃料市场稳定”,然而有人却点出背后的真相:难道不是在为接下来攻打基辅做准备? 事实上,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的油气政策就始终与军事行动存在微妙关联。例如,2024年2月俄军在顿巴斯发起大规模攻势前,曾以炼油厂维修为由禁止汽油出口半年。 而此次限制措施选择在俄乌战线胶着的关键节点实施,时间跨度与军事行动的准备周期高度吻合,自然引发外界对其真实意图的质疑。 自进入2025年以来,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的军事部署明显升级。苏梅战线作为进攻基辅的战略跳板,俄军已在此集结5万精锐部队,配备坦克、炮兵及无人机等重装备,目标直指乌克兰境内10公里纵深区域。 与此同时,俄罗斯最近还关闭了20个俄乌边境口岸,包括13个公路和7个铁路通道,这种“断后”式操作与历史上军事行动前的准备模式如出一辙。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国防部近期加速推进炼油厂的电子战设施建设,声称是为应对乌军无人机袭击,但结合其能源出口限制政策,很难排除这是为保障前线燃料供应的配套措施。 尽管俄罗斯官方强调限制出口是为稳定国内市场,但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其汽油出口量在制裁背景下仍保持高位,2025年6月日均出口量达267万桶。这种“一边增产一边限出”的矛盾现象,与苏联时期“集中资源保障前线”的逻辑高度相似。 而从历史经验看,俄罗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前曾通过限制天然气出口施压乌克兰,而此次汽油出口限制的规模与持续时间均远超以往,其战略指向不言而喻。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印证了这种担忧。美国近期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力度,包括提供新型防空系统与无人机技术,这种“对冲”行为显然是对俄罗斯可能升级冲突的预判。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军事合作近期显著加强,双方在布列斯特地区的联合演习频次创历史新高,这种“南北夹击”的态势也与基辅的地缘位置形成战略威慑。 当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俄罗斯已做出全面进攻的决策。但从历史经验看,能源政策的军事化运用往往是冲突升级的前兆。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前,俄罗斯曾通过限制电力出口制造边境紧张局势;2024年顿巴斯战役前夕,其柴油出口量突然下降30%。此次汽油出口限制虽规模不及前两次,但其释放的信号已足够强烈。 在这个“黑天鹅”频现的时代,任何基于历史规律的合理推测都不应被轻易忽视。俄罗斯此次能源政策的调整,究竟是常规市场调控,还是新一轮军事冒险的前奏,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能源管道开始流淌战争的血液,整个世界都将感受到其带来的震颤。
战略要地到手,俄罗斯终于能体面停战了,中国要牢记俄军四个教训7月26日,俄罗斯
【172评论】【1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