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尼泊尔想把珠峰全部划到尼泊尔名下,理由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

断代史鉴 2025-07-31 09:22:59

1953年,尼泊尔想把珠峰全部划到尼泊尔名下,理由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1959年底,贺龙把体委和登山队的负责人叫到办公室,一开口就问:苏联要是不掺和,咱们自己登珠峰有谱没? 登山队队长史占春坦言,8000米以上的装备国内造不了,按原先的中苏协议,这些东西该苏方负责,现在合作黄了,人家自然不会再伸手。 贺龙一锤定音:去国外买!你们做个预算,他们不干咱自己干,谁也别想卡脖子,中国人就得争这口气。 当时中国正遭着三年困难,国家手里的外汇紧得很,可体委申请70万美元采购装备的报告递上去,刘少奇和周总理很快就批了。 在瑞士采购时,店员指着另两个亚洲人说那是印度陆军登山队的,人家也打算1960年从南坡登珠峰。 消息传回国内,驻印使馆也证实了印度队的计划,这下中国从北坡、印度从南坡对着干,成了场没明说的较量。 3月19日,214人的登山队抵达珠峰大本营,队伍里除了八九十名运动员,剩下的全是气象、电台、医务这些幕后人员。 气象组在含氧量只有平原一半的山里守了一年多,天天放探空气球、测温度,把数据汇总起来给登山队报天气,就为了那几天的好时机。 医务组组长翁庆章常驻在6400米的医务站,他说那儿白天零下20度,太阳一落就降到零下30度,在帐篷里呼出的气能立刻结成冰。 可在他眼里,那些运输队员更了不起,但没人喊苦,心里就一个念头:把世界最高峰拿下来。 史占春和队员们定下计划:先搞三次适应性行军,第一次到6400米,第二次冲7600米顺便打通北坳路线,第三次上到8300米建突击营地,条件成熟就直接冲顶。 第二天,五星红旗在大本营升起,队员们背着装备向珠峰进发。 到了6400米,先遣队早把营地建好,电台、医务站全配齐,成了连接前线和大本营的中转站。 北坳顶海拔7007米,坡陡得能到70度,个别地方几乎直上直下,常年冰崩雪崩不断,英国队在这儿栽过好几次。 许竞他们把人串起来往上爬,到6800米处遇上20多米的垂直冰崖,只有一条宽1米、坡度70度的冰裂缝能过。 运动健将刘大义感冒了,在这儿摔了三次,第四次才爬上去。 天黑时总算到了北坳顶,后来许竞又带修路队回来刨台阶、拉绳索,第二次适应性行军时77人里有40人成功登顶北坳,创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4月25日,55名队员开始第三次行军,刚过北坳,突然刮起暴风,人趴在地上才不会被吹走,搭帐篷时差点连人带帐篷被卷下山。 才俩小时,队员们就冻得不行,报话机也冻坏了。 5月1日到了7600米,可经这么一折腾,能继续往上的没剩几个,史占春和王凤桐把路开到了8695米。 第二次行军时,兰州大学的汪矶在6400米营地因缺氧牺牲;第三次行军,北大的邵子庆倒在了7300米。 队员们回到大本营,34人不同程度冻伤,好多主力都伤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北京传来命令,周总理问登山队的情况,得知损失惨重后指示:重新组织力量冲顶。 贺龙接着传达:不惜一切代价,剩几个人算几个,哪怕最后一个人也得上去。 这背后不只是跟印度较劲,尼泊尔说1953年他们的人跟着英国队从南坡上去过,言外之意中国人没上去过,凭啥说珠峰有你们的份? 大本营重新选了突击组,许竞当组长,王富洲、刘连满、贡布在列,屈银华等10人负责把物资送到8500米。 许竞连日开路把体力耗光了,倒在了路上,王富洲接过组长担子,屈银华临时加入突击组。 四个小时后到了“第二台阶”,刘连满试了四次没上去,贡布和屈银华也各试了两次。 最后刘连满蹲下当人梯,屈银华不忍心穿带钉子的靴子踩他,脱了4公斤重的鞋,发现鸭绒袜太滑,又脱了只穿薄毛袜往上爬。 就这一个多小时,他的脚趾和脚跟全冻坏了,后来只能切掉,刘连满顶着队友的重量,硬是撑了一个多小时。 把三人顶上去后,刘连满已经撑不住了,到8700米时他又摔了一跤,再也爬不起来,三人把他安置在避风处,留了一瓶氧气,打算回来接他。 贡布在前头探路,屈银华跟上,王富洲断后,三个黑影在星光下慢慢挪。 25日凌晨4点20分,三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踏上了珠峰之巅,五星红旗在此闪耀。 下山时遇见了醒过来的刘连满,他竟把氧气省了下来,还在日记里写了诀别信:氧气瓶里还有些氧气,对你们下山有帮助。 王富洲从160斤瘦到101斤,屈银华截了脚趾,可他们拿下的不只是一座山,1961年签署《中尼边界条约》,珠峰成了两国的界峰。 一群人在国家最难的时候,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把别人说的“不可能”踩在了脚下。 他们爬的是珠峰,更是一个民族在困境里的精气神。

0 阅读:30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