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万事浮华 2025-07-31 10:05:24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作为中国船舶电力工程领域的顶尖专家,马伟明院士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在电磁弹射技术上“虽然抢先用上了,但没真正搞明白原理”,如今看来,这句专业判断简直像预言一样精准。 美国耗费百亿美金打造的核动力航母,如今却成了让海军头疼不已的“烂尾工程”。 咱们先得从电磁弹射这门技术说起,电磁弹射听起来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用电磁力代替蒸汽推动飞机起飞,这玩意儿就像给航母装了个“超级弹弓”,理论上能让舰载机更快、更灵活地起降。 可问题是,这技术就像盖高楼,地基没打稳就急着往上砌砖,早晚得出事儿,美国海军当时想着“我得第一个用上这技术,让全世界看看我的厉害”,结果呢?他们光顾着抢风头,根本没把核心原理吃透,就好比一个刚学骑自行车的人,还没学会保持平衡就想玩漂移,不摔个鼻青脸肿才怪。 美国的问题出在哪儿呢?首先就是技术路线选错了,他们用的是交流电系统,这玩意儿就像老式收音机,零件多、线路复杂,动不动就出故障。 而中国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系统,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既省电又稳定。 结果呢?美国的电磁弹射系统三天两头闹罢工,平均每181次弹射就出一次故障,而中国的福建舰测试时就顺利多了,这就是技术路线带来的差距。 况且美国海军简直把“边造边试”这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在福特级航母上一次性塞进了电磁弹射、先进拦阻装置、自动化升降机等一堆没经过充分验证的新技术,这就好比同时开了十个炉子做饭,结果哪个都没煮熟。 就拿电磁弹射来说,原本计划每4166次弹射才出一次故障,结果实际测试时故障率高了23倍。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些系统之间还互相“掐架”,一个出问题,整个航母的战斗力都得打折扣。 预算超支更是让人咋舌,福特号航母最初预算是105亿美元,结果交付时涨到了128亿美元,加上后期的修修补补,总花费超过170亿美元。 这钱都花哪儿去了?除了技术问题导致的返工,还有管理上的漏洞,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多次批评海军低估技术风险,说白了就是“拍脑袋决策”。 就像一个装修房子的人,一开始说只花10万,结果装着装着这儿要改那儿要换,最后花了30万还没装好,这种事儿搁谁身上不糟心? 说到这儿,就得对比一下中国的做法了,咱们中国讲究的是“稳扎稳打”,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一步一个脚印。 福建舰在采用电磁弹射技术时,已经经过了大量的陆上测试和模拟,就像盖房子先打好地基,再一层一层往上盖,这样盖出来的房子才结实。 而且中国在技术研发上一直强调自主创新,从特种钢材到核心控制系统,全都是自己研发的,不像美国,很多关键零部件还得依赖外国供应商,一旦出点问题就抓瞎。 美国现在的处境有多尴尬呢?福特号航母虽然早在2017年就服役了,但直到2023年才进行首次战斗部署,而且部署期间问题不断,二号舰“肯尼迪”号原本计划2025年交付,结果又推迟到2027年。 更搞笑的是,美国海军甚至不得不求助于私企,连马斯克都被邀请来帮忙解决技术难题。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不是科技强国吗?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这就得说到他们的军事工业体系了,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就像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为了追求利润,往往忽视技术风险。 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拿到政府的订单,而不是把技术做扎实,就像一个黑心的包工头,为了省钱偷工减料,最后盖出来的房子成了危房。 此外,美国造船业的衰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自21世纪以来,美国造船业流失了超过2万名技术工人,造船厂数量从27家减少到8家,这就导致航母建造和维修效率低下,问题越积越多。 再看看中国,咱们在军事技术发展上一直坚持“自主可控”的原则,从材料研发到系统集成,全产业链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拿福建舰来说,它的电磁弹射系统采用了马伟明院士团队的中压直流技术,不仅故障率低,而且维护方便。 美国福特级航母的困境给我们上了一课:在科技竞争中,急于求成只会摔跟头,稳扎稳打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在电磁技术领域的突破,正是因为我们有像马伟明院士这样的科学家,他们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技术吃透。 而美国呢,为了所谓的“技术霸权”,盲目追求速度,结果反而被自己绊倒了。  参考资料:如何看待美军新航母继续延期烂尾工程再延期——中华网

0 阅读:86

猜你喜欢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