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2年,刘伯温指着天上的星星,对朱元璋说:“东南方向,将会失去一员大将!”朱

古往剖析所 2025-07-31 11:07:07

1362年,刘伯温指着天上的星星,对朱元璋说:“东南方向,将会失去一员大将!”朱元璋疑惑问:“连年战乱,刀剑无眼,死人不是很正常么?”看着朱元璋一脸不屑的样子,刘伯温摇摇头说:“你会后悔的……天意如此!” 那晚风急。天空漆黑,火星偏东,闪着诡异红光。刘伯温站在帐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星象图。他嘴角微动,却什么也没说。他知道,事情已经注定。朱元璋不信,他不怪。但这条命,保不住了。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在星图里看到警兆。早在两个月前,那颗火星就已经偏离常轨。动在东南。位置不稳,火气极盛。按古法推演,主刑主灾。如果人事没有重大变故,那只能是某位统兵将领,难逃一劫。 可是谁?他一时看不清。东南那么大,浙东、福建、江西交错连横,各路将领数十人,能征善战的比比皆是。他又不能对所有人发出警告,只能等。等一个信号,等命运自己动手。 局势很快给了答案。 那段时间,朱元璋西灭陈友谅,刚刚立稳中原,转身就盯上了东南的张士诚。这个人表面降元,实则自立为王,占据苏州、嘉兴等地,实力不容小觑。他手下猛将不少,江南一带打得难分难解。朱元璋知道,拿下张士诚,是成王的必经之路。 但问题是,东南早已不稳。浙东地区叛乱频发,尤其是婺州、处州一带,红巾军分裂,民兵暴动不断。朝廷派去的将领,时常孤军深入,一旦补给中断,很容易被围歼。 刘伯温提早就看出问题。他亲赴衢州、处州之间,实地安抚民情,布置军防。他劝朱元璋收缩兵力,稳住防线再谋进攻。但朱元璋意在东征,不愿分神。他更相信兵力胜过星象。 接下来事情迅速滑入他所预见的轨道。 婺州守将胡大海,朱元璋最倚重的开国将才之一,在一次出城安抚时遭遇袭击,被乱兵斩首。同去的耿再成,也一并遇害。两人死时,身无寸铁,只带数名亲兵护卫。刘伯温得知消息时,手中茶碗直接掉地碎裂。 这就是星象之应。 胡大海出身草根,骁勇异常,曾多次独守孤城不退。他不是那种会轻易低头的人。耿再成曾在江西一路南下,立下不少功勋。他们俩人并非普通将领,而是朱元璋手中的定海神针。尤其胡大海,掌握浙东数州军政,一旦出事,整片东南防线就会松动。 而这事,就发生在刘伯温说出“东南必失一良将”之后没几天。 消息传回应天府,朱元璋沉默数日。他没有像以往那样下令祭祀,也没追责任何人。只是把胡大海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埋进应天府西南的角落里。那个角落,从没人敢再提起。 但问题并未结束。 胡大海阵亡,浙东军心动摇。张士诚趁势北上,一路压过新城。他派吕珍攻打安丰,企图切断朱元璋西南补给线。一旦打通,苏州可直通九江,整个东线将变为张士诚的地盘。 朱元璋急调徐达、常遇春等人火速增援。那场安丰之战,血流成河。朱元璋亲赴前线,只为守住通道。李文忠、胡德济等将也陆续赶到,险而又险地把吕珍赶回南岸。 刘伯温没有去。他知道,再出一次事,就是天命逆转。 他留在衢州,处理残局,协助谢再兴重建防线。谢再兴也是名将,统兵严厉,但此时兵源枯竭,粮草断顿。他用尽办法稳住局面,可新兵不上,旧兵不归,怎么打? 张士诚趁乱再攻诸暨。谢再兴反击成功,但伤亡惨重,守军只剩三成。就在此时,处州再乱,内线叛变,整座防区几乎崩盘。刘伯温赶赴实地,设下疑兵、断其退路,才勉强保住城池。 从头到尾,这是一场“东南多事”的连环剧。 胡大海的死,就像一块多米诺骨牌。他倒下了,带动整个东南战线动荡不安。耿再成紧随其后,谢再兴也被拖进泥潭。张士诚看准这个破口,一次又一次强攻,用尽最后的兵力也要吞下这口气。 朱元璋最终稳住阵脚,用徐达的主力将张军打退,但代价不小。整个东南折了三员大将,数万精兵化为白骨。 刘伯温没有说过“我早就警告过你”。他只是关掉星盘,收起地图。再没对朱元璋说过星象的事。他知道,有些话,说一次就够了。 时间慢慢走到了1366年前后,东南平定,张士诚退守苏州。朱元璋将重心移回北方,对准元朝余部。他成功了,也确实坐上了那个位置。但代价呢? 东南失将,不只是一场战损,更是一段战略崩口。如果不是刘伯温拼死撑住处州,谢再兴力战守住诸暨,张士诚或许早就打进应天。那时候朱元璋在安丰,全军南下,大本营岌岌可危,整个天下格局将被颠覆。 而一切,都从那晚的星象开始。 历史里的人物,总是在成就与牺牲之间徘徊。他们看不见命运的轨迹,却不断被命运推着前行。刘伯温只是个占星的人,他没有兵权,也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但他看到了流星,看到了杀机,看到了一个大将正一步步走向黄泉。 他只能说一句话。再多的事,只能交给天地决定。 那颗火星,在胡大海死后不久,也渐渐黯淡了。没有人再去看天,也没有人再去追问“东南”的秘密。 只有刘伯温知道,天意从不出错。错的,是人。

0 阅读:8
古往剖析所

古往剖析所

剖析古往,解读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