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坦言:美国之所以一直针对中国,是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大错。一个建国才二三百年,强大不过一百年的国家,居然敢称“习惯”成世界老大。而且是对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起码在世界巅峰屹立二千年的伟大国家面前,何等狂妄和无知。 追溯人类文明的星河,那些曾闪耀一时的帝国,都有其兴衰的轨迹。 公元前 2 世纪的罗马帝国,疆域横跨欧亚非,法律体系影响至今,却在内部腐败与外族入侵中分崩离析。 7 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凭借宗教凝聚力与商业网络连接东西方,最终因分裂而衰落。 这些历史碎片都在诉说一个真理:霸权的维系,从来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文明吸引力的自然辐射。 美国的崛起,带着鲜明的 “暴发户” 特征。 1894 年其工业产值超过英国时,仍需通过美西战争才敢涉足全球事务。 20 世纪初,它在拉美推行 “门罗主义”,实质是将周边变为经济附庸。 二战后,它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经济,用美元霸权收割全球财富,这种以利绑定的联盟,在利益消散时便会松动。 反观中国,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治理智慧的传承。 汉代的 “丝绸之路” 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技术与文化的交流纽带,当时罗马帝国的黄金大量流入中国,换回的却是丝绸、瓷器与四大发明的间接传播。 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达印度洋沿岸,广州、泉州的外商聚居区实行 “蕃坊” 自治,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当代 “一带一路” 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一脉相承。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提及的 “中国之错”,在文明演进的维度上另有深意。 当美国用航母编队推行 “航行自由” 时,中国正在非洲援建的铁路上运送着农产品。 当美国用芯片禁令构筑技术壁垒时,中国与东盟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落地生效。 这种发展路径的差异,本质是文明基因的不同表达。 15 世纪的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远超同期的哥伦布,却未在沿途建立一块殖民地,而是留下了 “宣德化而柔远人” 的理念。 如今中国在吉布提的保障基地,主要功能是为国际反海盗行动提供支持,与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领域的博弈更具深意。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让人想起 19 世纪英国对美国的技术封锁 —— 当时英国禁止纺织机械出口,却挡不住工匠带着技术移民美国。 如今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通信,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实现 1.2 亿摄氏度持续 403 秒运行,这些突破并非偶然,而是五千年文明中 “格物致知” 精神的现代延续。 全球治理的变革正在加速。 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 IMF,在投票权分配上仍延续二战后的格局,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八年来,批准项目贷款超过 350 亿美元,其治理结构更具包容性。 当美国退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中国正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已有 100 多个国家参与其中。 马丁・雅克的洞见在于,他看到了中国作为 “文明型国家” 的特质 —— 不是简单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与国家的复合体。 这种特质使其在应对危机时展现出独特韧性:疫情期间,中国既保障了国内 14 亿人的生命健康,又向 120 多个国家提供超过 22 亿剂疫苗,这种兼顾本土与全球的治理能力,源于 “天下大同” 的文明理想。 历史终将证明,美国的焦虑并非源于中国的 “错误”,而是源于自身文明的短视。 当一个国家将霸权视为终极目标,便会陷入 “修昔底德陷阱” 的迷思。 而中国的复兴,是要在多元文明共存的世界里,证明和平发展同样可以成就伟大 —— 这或许才是对 “中国之错” 最深刻的注解。 那么你们认为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英国学者坦言:美国之所以一直针对中国,是因为中国犯了一个大错。一个建国才二三百年
语蓉聊武器
2025-07-31 12:12: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