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8日,抗日将领、原国军少将戴炳南在太原被游街示众后,于大南门被当众处死。太原当地百姓听说戴炳南被处死后,无不拍手叫好,那么为何戴炳南曾经也为抗日做过贡献,会有这么大的民怨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日,太原城的大南门外挤满了人,烈日下铁链哗啦作响,戴炳南被押上刑台时,围观百姓的掌声像炸开的炮仗。 这个曾指挥千军万马的国军少将,此刻裹着破旧便装,胡子拉碴的脸上全是冷汗。 没人提起他台儿庄战役的伤疤,也没人记得他在娘子关打退过日军冲锋,人们只记得他亲手掐灭了太原和平的最后希望,那个被他出卖的黄樵松起义计划。 戴炳南的戎马生涯原本像一部标准军人励志剧,山东即墨出生的他,22岁就进了吴佩孚的部队,北伐战争时跟着西北军转战南北,抗战爆发后更是一路血战。 台儿庄战役里他带着敢死队冲进日军阵地,武汉会战时顶着轰炸死守防线,华北战场上几次重伤都不下火线。 1945年他升任30军副军长,肩章上的将星是用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若时光停在抗战胜利那天,太原钟楼街的茶馆里或许还会有人尊称他一声“戴将军”。 命运转折在1948年深秋,解放军把太原围得铁桶一般,阎锡山的晋绥军龟缩城内,粮食见底,炮弹打一发少一发。 30军军长黄樵松看着满城饿得皮包骨的百姓,听着城外越来越近的炮声,秘密联系了徐向前。 这位抗日名将策划的起义计划堪称完美,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让解放军连夜突入,避免巷战殃及平民。 他把计划告诉了最信任的副手戴炳南,连起义后部队改编的细节都商量妥当。 戴炳南的选择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连夜跑去阎锡山的绥靖公署告密,把黄樵松的联络人、起义时间、接应地点全盘托出。 阎锡山立刻以开会为名诱捕黄樵松,三天后南京来的专机把这位起义将领押往刑场。 戴炳南因此坐上了30军代军长的位置,阎锡山赏了他两万伪钞,胡宗南在电报里夸他是“党国栋梁”,可这份卖主求荣的“功劳”,把太原三十万百姓推进了更深的火坑。 解放军原本计划通过起义和平解放太原,黄樵松事件后不得不强攻。 1949年4月的总攻打得异常惨烈,1300门火炮轰塌城墙,巷战持续六小时,守军七万人全军覆没。 那些多死的上万军民,本可以活下来的。太原百姓后来发现,围城期间饿死的老人、被流弹打死的孩子、在防空洞窒息而死的妇女,他们的冤魂都算在了戴炳南头上。 菜市口卖豆腐的老王说:“黄军长要是起义成功,我闺女就不会去搬炮弹被炸断腿。” 城破时戴炳南的表演更让人齿冷,他让卫兵散布自己“中炮阵亡”的假消息,偷偷躲进妹夫家夹壁墙,连尿壶都备了三个。 公安干警搜捕时,这个曾经在战场上刀劈鬼子的悍将,竟钻在立柜底下发抖,被抓时跪地哭求“我有罪”。 公审大会上,黄樵松遗孀从芜湖寄来的控诉信被当众宣读,信中写道:“我丈夫临终前说,最恨不是敌人,是背后捅刀的兄弟。” 刑场选在大南门别有深意,这里正是当年戴炳南驻防的阵地,他本可以在这里成为打开城门的英雄,最终却成了被人民审判的罪人。 枪响那一刻,卖烧饼的李老汉挤进人群啐了一口:“抗日功劳簿救不了卖友求荣的狗!” 历史有时很讽刺,戴炳南抗战时保护过的太原百姓,如今争着要看他的下场,或许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人们永远更敬重那些带来希望的人,而不是延长痛苦的“功臣”。 官方信源: 太原市公安局档案《戴炳南案侦破纪实》 《山西日报》1949年5月3日头版《戴炳南业已落网》 “晋察冀边区史研究”《阎军三十军军长戴炳南归案记》
1949年7月8日,抗日将领、原国军少将戴炳南在太原被游街示众后,于大南门被当众
猫猫背茹茹
2025-07-31 13:54: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