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失去了一位顶尖人才。2021年,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竟带着他们的机密技术,连夜组团投奔中国,他还放出狠话:一定会帮中国登上科技这座高峰! 2021年8月的上海,空气里还带着夏末的湿热,上海理工大学的接机大厅里,红色的横幅格外醒目。 从东京飞来的航班缓缓落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拎着行李箱走下舷梯,他就是被日本称作"国宝"的藤岛昭,身后跟着23人的核心科研团队。 他被称作"光催化之父",1967年在东京大学的一次实验里,意外发现了光催化现象。 这一发现后来被写进教科书,成了人类用阳光解决污染和能源问题的起点。 靠着在这个领域的深耕,他15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手里攥着近三百项专利,在日本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光催化这技术听起来玄乎,其实和咱们的日子离得很近。 家里的瓷砖要是用上这技术,太阳一照,油污自己就分解了,厨房墙壁几年不擦也不会油腻腻的。 高速公路的护栏镀上一层,能靠着光线分解尾气里的有害气体,对减少雾霾有不小作用。 甚至口罩里加层光催化滤网,普通防护级别就能升级成医用标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藤岛昭第一次来中国时,北京街头还能看到老式二八自行车穿梭,中关村的科研楼里连像样的实验设备都凑不齐。 但他记得很清楚,有群眼睛发亮的年轻人围着他问这问那,有个学生为了省下饭钱买实验材料,连续三个月顿顿啃窝头。 他看了心里不是滋味,悄悄塞给那学生半年的生活费。 他在日本执教时,曾经带过几十名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都对我国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有几人成为了院士。 他不光没想着把人才留在日本,还总劝他们,中国现在很重视科研,你们回去发展会更好。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离开的,是日本科研环境的变化。 2004年日本推行了国立大学法人法,把大学变成了自负盈亏的机构,研究经费一下子砍掉了近四成。 对潜心研究的科学家来说,这简直是釜底抽薪。 年近八十的藤岛昭为了申请一笔折合人民币不过几十万的经费,只能低声下气的向不到他一半年龄的政府官员恳求。 即便如此,那位傲慢的官员却是一点也不懂得他的研究的重要性,只是随手一挥,就打回了他精心准备的申请书。 他最后一次申请经费时,收到的驳回通知上写着"研究周期过长、不符合效益优先原则",那张泛黄的纸,他后来在座谈会上掏了出来,满是无奈。 反观中国这边,上海理工的诚意肉眼可见。 不仅一下子拿出20亿日元启动资金,还花三个月建起了亚洲最大的光催化实验室。 实验室里,价值两亿的原子层沉积系统嗡嗡运转,这在日本是同行想都不敢想的设备。 中国的发展和环境吸引更多科研人才,这并非偶然。 从国家层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到各地为顶尖人才提供量身定制的研究条件,再到企业和社会对基础研究的热情支持,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科研生态。 这种尊重科学规律、允许长期深耕的氛围,让越来越多像藤岛昭这样的科学家看到了实现理想的可能。 来到中国后,藤岛昭团队的日子像是翻开了新的一页。 落地才三个月,就有二十多家中国企业排着队来谈合作。 有个山西的煤老板揣着三千万现金找上门,说要把钱全投在空气净化项目上。 团队没辜负这份信任,很快搞出了第三代光催化材料,把太阳能转化效率从15%提到28%,这数字看着不大,用到氢能源汽车上,能让续航里程翻番。 他带的研究生里,三个还没毕业就被中科院预定了,有个博士生捣鼓出新型光解水装置,直接拿了国际青年科学家大奖。 在这边的研究顺风顺水,藤岛昭团队还把技术用到了太湖蓝藻治理上。 2022年跟中国企业合作,把新型光催化材料用到太湖部分水域,才三个月,那片水域的透明度就提升了30%,蓝藻明显少了很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 2024年春天,有日本老朋友来上海看他,直截了当地问:"背叛祖国你真的不后悔吗?" 他并没有为自己辩解什么,只是平静地说:"科学没有国界,它只属于能让它发光的地方。" 这话传到日本,不少人跳脚,《读卖新闻》等媒体把他说成"叛国者",甚至有极端分子扬言要报复,但他从没动摇过。 最新的实验数据显示,他们研发的新型催化剂稳定性又突破了理论极限。 对他来说,这或许就是最踏实的幸福,有地方能让自己毕生钻研的科学发光,比什么都重要。
日本又失去了一位顶尖人才。2021年,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竟带着他们的机密技术
浅忆流年似水
2025-07-31 13:58:04
0
阅读:84
棋子
[赞][赞][赞]
用户10xxx84
是不是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