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杨成武带队深夜突围,隐约发现队伍中,有个人正大模大样地撒尿,他突然叫停队伍:“有日军埋伏!快撤!”
那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杨成武率领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部队正在急行军,刚打完黄土岭战斗的他们正要突破日军的包围圈。
月光被云层遮得时隐时现,战士们踩着碎石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没曾想就在这时,队伍中忽然传来水声,杨成武回头一看,有个穿着八路军军装的人正站在路边撒尿,姿势大摇大摆。
眼前的一幕让杨成武瞬间寒毛直竖,八路军纪律严明,夜间行军严禁发出声响,更别说这样肆无忌惮地解手,他立即打出隐蔽手势,整个队伍迅速停在原地。
几个侦察兵摸黑向前探查,果然发现百米外的山坳里埋伏着日军,那些披着枯草伪装的枪管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至少有一个中队的兵力正张着口袋等他们钻进去。
原来日军故意混进奸细,想用这个破绽引诱八路军进入伏击圈,杨成武当即命令部队调头,带着大家钻进侧面的山沟,借着夜色的掩护成功跳出了包围圈。
当时他率领的部队刚在黄土岭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正遭到疯狂报复,日军调动两万多人进行"扫荡",悬赏十万大洋要杨成武的人头。
在这种高压下,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能意味着生死存亡,杨成武能从撒尿姿势识破埋伏,靠的是多年游击战练就的敏锐直觉。
实际上他在军事方面的机敏早在红军时期崭露头角,长征路上强渡乌江时,作为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想出用竹筏架浮桥的妙计。
平型关大战前,他带人连夜勘测地形,为伏击战打下基础,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根据地,他带着部队神出鬼没,打得日军悬赏金额从五千涨到十万大洋。
杨成武带兵有个特点,特别注重观察细节,他要求干部记住每个战士的籍贯、特长甚至说话口音,就是为了防止敌人混入。
在冀中平原打游击时,他通过日军炮车轮胎印的深浅判断出对方弹药补给情况。
黄土岭战斗后日军展开的报复性扫荡持续了四十多天,杨成武带着部队昼伏夜出,有次被围在山里七天七夜,靠吃野果野菜坚持到突围。
正是凭着这种谨慎与机变,他才能在日军重兵围剿中保存了八路军的有生力量,后来聂荣臻元帅评价说,杨成武打仗"胆大心细"。
战争年代的生死经验告诉我们,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往往是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果断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