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关于邓妍的博文,评论中有网友说,“只有找到然然,邓妍才能真的好”,无疑,这种观点符合剧作的常规套路,但我觉得并不适用于《利剑·玫瑰》和邓妍,更重要的是,从目前看,编导也无意重走老路。利剑玫瑰电影正当夏暑期嘉年华
找到然然,都不能说是邓妍的工作目标,而是生命目标,从24年前开始,这个目标就屹立不倒,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内疚”,是活下去的靶标,又何尝不是苦痛折磨。
作为影视作品,然然最终一定是能找到的,不用怀疑。但,如果找到的然然是遍体鳞伤的,甚至是伤痛灌溉催熟的,这时的邓妍要如何面对一生的目标,又要如何去治愈自己和她的然然?这几乎无解。
加之,邓妍除开是找然然的邓妍,还应该是邓妍本身,她应该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欢笑、自己的幸福,还有自己的自己,她应当首先是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为谁而活的机器,唯有如此,面对然然那一刻,不论她过得或好或坏,邓妍都有足够强大且健康的内心,去拥抱、去疗愈然然。
剖开来看,邓妍需要的真的是“解救然然时刻”的到来么?其实不然,她需要的是,有一个人对着24年前的邓妍说一句,“不怪你,你也只是个孩子”,只是这么多年,然然的被拐,让两个家庭都自顾不暇,忽视了邓妍。
编导在剧作前半部分就安置这句话的到来,用意清晰明了,是要给邓妍足够长的成长时间线,让她首先自愈,方能愈人,我认为这是编导基于对生命个体的了解,以及剧情需要,做出的合理安置,这是去苦情、去刻意的诚心,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