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31 23:13:33

[太阳]“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根本不会打仗?那么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参考资料:2023-03-14 四川省情网——【红色记忆】陈赓:人民军队大将军,“三”缘写就壮丽人生‖王向东)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星中,陈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名字总伴随着传奇与笑声,却也带着一丝英年早逝的惋惜,他不是资历最老的元老,却以一种谁也学不来的魅力和超凡的能力,赢得了国共两党无数人的敬重。 陈赓的一生,起点很高,1924年,已有两年党龄的他考入黄埔军校,很快就成了风云人物,诙谐豪放的性格、能文能武的才华,让他和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 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都对他青睐有加,就连校长蒋介石也把他视为心腹,特别是在两次东征中,陈赓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华阳拖着伤腿,昼夜狂奔160里搬来救兵,硬是把蒋介石从溃败的边缘拉了回来。 按理说,有这层救命之恩,只要他点个头,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可是在陈赓心里,个人前程远没有信仰重要,他信奉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面对蒋介石的橄榄枝,他选择了共产主义和人民的立场。 也正因如此,当他1933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时,出现了奇特的一幕: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这些身居高位的黄埔同学,竟不顾政治立场联名保他,这足以说明,他的为人已经超越了阵营的对立。 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同志们身边,跟着毛泽东、周恩来走完了长征,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到了战场上,陈赓更是把智慧和勇猛发挥到了极致,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领的八路军386旅,是刘伯承元帅口中“捡来的宝”。 旅长陈赓自嘲是“瘸子”,政委王新亭高度近视是“瞎子”,参谋长周希汉精瘦是“瘦子”,这“三子”当家的部队,却成了日军的噩梦。 从七亘村连设两次伏兵,到神头岭、长乐村的巧妙围歼,386旅的仗越打越活,以至于日军的装甲车上都刷上了“专打386旅”的标语,这与其说是仇恨,不如说是一种恐惧的致敬。 解放战争中,陈赓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中央军委的电报里,“刘邓、陈粟、陈谢”并列成为常态,毛泽东的这份信任,陈赓没有辜负。 他率领的兵团,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区腹地,与刘邓、陈粟大军遥相呼应,彻底搅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更惊人的是,陈赓是解放军高级将领里,唯一与日、美、法三个强国军队都交过手,并且全部取胜的。 抗美援朝时,他三赴朝鲜,在彭德怀回国期间代理司令员,将在太行山打鬼子的坑道战术升级,构筑了后来让美军束手无策的上甘岭防御体系,随后又作为军事顾问团团长援越抗法,指导越南人民军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 然而,陈赓的才能远不止于战场指挥,早在1928年,他就跟随周恩来在上海组建中央特科,化名“王先生”,在龙潭虎穴里做着情报、锄奸、保卫中央的地下工作。 他的威慑力有多大?多年后上海解放,青帮大亨杜月笙甚至在香港遥遥传话,让上海的“徒子徒孙”们都收敛一点,好好配合新政府。 他更有超越立场的仁义与真情,粟裕大将在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许多人避之不及,与粟裕私交并不算深的陈赓却拍案而起:“说粟裕不会打仗?那么全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識!” 他对黄埔的旧日同窗,也始终念着一份情,战场上俘虏了老同学,他以礼相待;听说对方阵亡,他会帮忙收尸立碑;解放后,他一次次去功德林探望这些成了战犯的昔日对手,鼓励他们改造。 正因如此,他赢得了跨越阵营的敬重,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仍不止一次地感叹“五个胡宗南也抵不上一个陈赓”,听闻陈赓逝世,更是在台湾为其设立灵堂,这份哀悼恐怕早已超越了当年的救命之恩。 而他的同志们,更是悲痛万分,毛主席叹息“天妒英才”,周总理坚持等自己回京再开追悼会,李克农将军摔杯戒酒,粟裕大将当场哭到昏厥。 陈赓的一生,正如毛主席的评价——对敌人是“一门大炮”,对同志是“一块磁铁”,自身品格则像“一面玻璃”,清澈透明。 他自己说:“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这句朴实的话,或许就是对他短暂却无比辉煌的一生最好的注解,他的智慧、豁达与那份超越时代的宽广胸怀,至今仍是我们应当记取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