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只要肯严守纪律、遵守规则,年化15%的收益完全可以实现。” 这句话出自“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恩师、《证券分析》与《聪明的投资者》的作者。1976年,在他去世前最后一次公开采访中,这位奠定了现代价值投资体系的大师,没有谈论复杂的估值模型,反而用最朴素的语言,给普通人留下了一套“可复制”的投资方法论。他坚信,只要严格执行,这套策略在5年以上的周期里,甚至能跑出15%以上的年化收益。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套“投资遗言”的6个核心步骤,看看普通人如何靠纪律而非“聪明”赚钱。 规则1:只选市盈率低于10倍的股票 在格雷厄姆眼中,市盈率是最直观的“安全边际”信号灯。低于10倍,意味着公司盈利能力扎实,股价却没被过度炒作——就像用打折价买优质商品,先给本金上了一层保险。 规则2:资产负债率<50%(或股东权益率>50%) 这是给公司的财务状况“体检”。负债率低,说明公司欠债少、抗风险能力强,不容易在市场波动中“暴雷”。对普通人来说,避开财务风险,比追逐高收益更重要。 规则3:至少买30只股票,彻底分散风险 别幻想自己能精准押中“大牛股”。格雷厄姆的逻辑是:通过“广撒网”,让组合里的优质股带动整体收益,同时降低单只股票暴跌的冲击。股数越多,个别判断失误的影响就越小,相当于给投资加了“缓冲垫”。 规则4:股票涨50%就卖,绝不恋战 赚到预期收益就离场,不贪心、不幻想“翻倍”。比如10元买的股票涨到15元,立刻落袋为安——这种“见好就收”的纪律,能帮你避开多数人“坐过山车”的遗憾。 规则5:持有到第二年年底没达标?无论盈亏都卖 最怕“死守烂股”:一只股票拿了两年还没涨到目标,说明它可能不符合你的预期,甚至暗藏风险。及时清仓,既能腾出现金换更优质的标的,也能保持组合的“流动性活力”。 规则6:股市资金占比:25%-75%,剩下的买国债 这是格雷厄姆的“逆向生存术”:市场过热、估值偏高时,降低股票仓位(比如只放25%);市场冷清、遍地便宜货时,提高仓位(最多75%)。剩下的钱买国债等低风险资产,既能稳住心态,又能避免在恐慌中乱操作。 格雷厄姆反复强调:这套方法的核心不是“智商”,而是“纪律”。 - 不能频繁换仓,别总想着“踩点”买卖; - 不能只买两三只股“孤注一掷”,分散才是普通人的保护伞; - 不能追热点、杀跌,情绪是投资最大的敌人; - 更不能贪图短期暴利,耐心等5年以上,这套“统计型价值投资策略”才能真正发力。 这套方法看似“老派”,却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机械化操作指南”: 不需要你懂财务分析,不需要预测市场涨跌,甚至不用盯盘——只要按规则执行,就能最大程度避开人性的弱点:不被牛股诱惑,不被泡沫蒙蔽,更不会在下跌时慌不择路。 后来的很多投资大师,比如乔尔·格林布拉特的“魔法公式”、市场上流行的“双低选股法”,本质上都是在格雷厄姆这套“安全边际+分散+纪律”的框架上做优化。 在股市里,追风口、炒热门可能一时刺激,但长期能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慢、稳、准、狠”的“格雷厄姆式投资者”。如果你正苦于找不到能坚持5年以上的策略,不妨试试这套“六步法”——它或许不够“酷炫”,却是普通人财富积累最靠谱的起点。
如果大通缩和大萧条来了,普通人应该怎么做?1、人民币存在四大行,每一行不要超过5
【144评论】【78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