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婆婆太厉害了!”2023年,上海一女子,婚后要求婆家在房产证上加名。婆婆索性出152万首付给小俩口重新购房一套。谁知,房子刚买不久,女子就和老公闹离婚,想要分走一半房产。却没想到婆婆仅用一招,就打碎了女子的如意算盘,并将女子告上法院! 一位年迈的婆婆倾尽所有,为儿子的新家庭添砖加瓦,本是亲情美谈。谁知刚结完婚不久,夫妻吵架,儿媳提出离婚并要分割房产。就在众人以为婆婆半生积蓄将要付诸东流时,她却拿出了一张“王牌”,瞬间逆转了局面。 李阿姨和她的独子刘鸣、儿媳彭清清。看着儿子成家,是李阿姨最大的心愿。可婚后的日子并不平静,儿媳彭清清总觉得房产证上没自己的名字,在这个家里像个外人。这种情绪成了家庭摩擦的导火索,婆媳关系也因此一直有些微妙。 为了让儿子婚姻稳固,也为了安抚儿媳,尤其在小孙子出生后,李阿姨下了决心。她卖掉自己名下的一套房,将152万元悉数拿出,给小两口付了新房的首付。这份“重礼”,承载着她对家庭和睦的全部期望。 不过,李阿姨并非毫无防备。她是个心思缜密的人,面对这笔几乎是毕生的积蓄,她留了个心眼。在给钱的同时,她让儿子刘鸣悄悄写下了一张152万元的借条。这张纸,是她给自己留的最后一道防线。 用她的话说,就是“只要儿子儿媳对自己不好,她就能把钱要回来”。为了家庭和睦,刘鸣没有将借条的事告诉妻子。 新房有了,可夫妻感情并未好转,争吵反而愈演愈烈。终于,在一次激烈冲突后,刘鸣甚至带着伤跑回了父母家。不久,彭清清正式提出离婚,并坚持要分割这套新房产,拿走一半。 李阿姨彻底心寒,自己倾其所有换来的,竟是这个结局。她决定不再退让,当儿媳分割财产的要求摆上台面,李阿姨亮出了那张借条,一纸诉状将儿子和儿媳告上法庭。 法庭上,彭清清承认婆婆出资152万的事实,但坚称这是对夫妻二人的赠予,而非借款。她一口咬定,这张借条是李阿姨母子串通,事后补签的,目的就是在离婚时让她净身出户。 为了查明真相,法院申请对借条的笔迹形成时间进行鉴定,可鉴定机构却无法给出确切结论,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技术鉴定走不通,法庭只能依靠逻辑和事实的还原。在分别问询下,李阿姨和儿子刘鸣对借款细节的陈述严丝合缝,高度一致。更关键的是,法院采纳了李阿姨的行事风格和婆媳关系的背景作为参考。 考虑到李阿姨“心思缜密”的性格,以及儿媳长期以来对房产的诉求导致婆媳关系不睦,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要求儿子写下借条,这个行为完全符合人之常情与生活逻辑。 反观彭清清,她虽然反复质疑,却始终拿不出任何有效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赠予”主张,最终只能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 法律的适用也十分清晰。父母为子女买房出资,如果没有明确约定是赠予,通常会被视为临时性的资金支持,也就是借贷。李阿姨让儿子出具的借条,正是那个最明确的“约定”。 虽然借条上只有儿子一人的签名,但这笔钱明确用于购买夫妻共同居住的婚房,其用途是为了维系夫妻共同生活。因此,法院认定这笔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刘鸣和彭清清二人共同承担。 最终,法院判决这152万元是借款,而非赠予。彭清清没有上诉,她与刘鸣离了婚,在卖掉房子偿还银行贷款和婆婆的借款后,自己几乎没分到什么钱。李阿姨虽然为儿子的婚姻破裂而唏嘘,但总算保住了自己的养老钱。 这场家庭战争,没有赢家。它冷静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在亲情、婚姻和金钱的复杂纠葛中,模糊的善意往往会成为日后纠纷的根源。 亲人之间,特别是涉及大额财产时,提前把话说清楚,白纸黑字落下约定,不是不信任,反而是对彼此最负责任的保护。当亲情无法弥合分歧时,法律就是划定权利和责任的最后一道防线。 信源:燕赵都市报
“这个婆婆太厉害了!”2023年,上海一女子,婚后要求婆家在房产证上加名。婆婆索
烟雨评社
2025-08-01 13:13:22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