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地区唯1一位状元,是来自湛江吴川的林召棠,他于清道光年间高中状元,打破了粤西地区没有出过状元的记录。 林召棠,1786年出生在吴川霞街村,家里不算富裕,但父亲林泰雯是个教书先生,靠着一支毛笔和几本经书,把儿子拉扯大。林召棠小时候就跟在父亲身边读书,脑子灵光,过目不忘,七岁就能把《诗经》背得滚瓜烂熟。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十七岁,他考中秀才,文章写得条理分明,连学使都夸他是个“海滨俊才”。这名头在吴川传开了,乡亲们提起他,眼睛都亮晶晶的。到了嘉庆十七年,他被选为贡生,去了广州应试,跟一帮学子钻研经史,书法也练得越发漂亮,笔锋既有欧阳询的硬朗,又带点柳公权的味道。 1823年,道光三年,林召棠北上赶考,进了贡院参加殿试。那年他已经三十七岁,算是大器晚成。殿试的文章他写得行云流水,引经据典,字字珠玑。道光帝批卷子时,看到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只发现一个“本”字多了一小撇。皇帝没计较,批了句:“佳元一字小误,无碍学问。”就这么,林召棠成了状元,粤西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状元。消息传回吴川,村里锣鼓敲得震天响,祠堂挂满了红绸,乡亲们奔走相告,像是过年一样热闹。这不仅是林家的荣耀,更是整个粤西的骄傲,打破了从没出过状元的魔咒。 状元的光环没让林召棠在京城待太久。1825年,父亲去世,他只能辞官回乡守孝。三年后,他重回翰林院,本想着干出一番事业,谁知官场却不是他想象的那样。1832年,军机大臣穆彰阿过寿,林召棠咬牙送了五百两银子当礼金,算是尽了人情。谁料穆彰阿嫌少,当众把礼单扔了回去,摆明了不给面子。没多久,穆彰阿又张口向他“借”二万两银子,这对家境清贫的林召棠来说,根本是天文数字。他看透了官场的乌烟瘴气,觉得再待下去也没意思,第二年就以照顾老母亲为由,收拾包袱回了老家。 回到吴川后,林召棠没闲着,去了肇庆的端溪书院教书,这一教就是十五年。他把毕生所学都掏出来教学生,讲《四书》《五经》,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学生们敬重他,不光因为他是状元,更因为他从不摆架子。书院里,他教出一批批有志气的年轻人,很多人后来成了地方上的栋梁。晚年,他回到吴川老家,住进祖宅,写诗、练字,留下了《心亭亭居诗存》和《心亭亭居文存》。他的书法被后人捧得老高,诗文也清新得很,读起来满是吴川的海风味儿。1872年,他在家安然去世,活了八十七岁,墓建在浅水镇双塘村,简简单单,跟他一辈子清清白白一个样。 林召棠的故事,不是那种大起大落的传奇,而是实实在在的粤西人骨气。他用自己的才华,点亮了粤西的文脉,也给后人留下了念想。吴川人至今提起他,都觉得自豪,纪念馆里他的墨宝还在,字迹遒劲,像在诉说那段状元岁月。
粤西地区唯1一位状元,是来自湛江吴川的林召棠,他于清道光年间高中状元,打破了粤西
幼儿园的蜡笔小新
2025-08-01 15:02:14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