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荣华,是彭德怀同志的胞弟。1940年的10月份,他的两个兄弟先后牺牲。图中是老总的故居,这是1925年,老总在湘军当营长的时候,寄了800银元回家,让两个胞弟重新起新房子。 彭荣华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乌石村彭家围子,是彭德怀的三弟。家里本有五兄妹,可姐姐和小弟早夭,只剩三兄弟。父亲彭民言患病没法干重活,母亲周氏操持家务勉强过日子。彭荣华六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卧病在床,兄弟三人陷入饥寒。彭德怀作为大哥,才十三岁就扛起责任,领着弟弟们外出乞讨。彭荣华和二哥彭金华跟着大哥推矿车挣钱,日子苦到骨子里。彭德怀后来入伍,留下两个弟弟在家种地。彭荣华每天扛锄头下田,勉强维持那几亩薄地。1920年代初,他接触进步思想,受大哥影响,对社会不公不满。兄弟俩参与农民互助,修路筑坝改善村里条件。1930年代,彭荣华投身抗日。1938年9月,在彭金华带动下,他入党,成为地下工作者。他们在家乡发展党组织,散发传单宣传抗日。彭荣华联络青年,组建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练习战术。彭金华从延安回来后,兄弟分工,彭荣华在家掩护同志,白天装农民,晚上传情报。他们避开搜查,推动村民抗日,直至1940年事件打断一切。 彭荣华的革命路虽短,却扎根基层。他和彭金华教育村民识字,组织妇女纺纱支援前线,扩大影响。兄弟配合默契,彭荣华骑车穿乡递文件,避免暴露。这些努力为当地抗日注入力量。彭德怀早年经历也类似,童年贫困让他对穷人有共鸣。他八岁母死,四弟饿死,家卖山林典地维持。彭德怀废学后砍柴、放牛、讨饭,十岁进染坊,十一岁进煤矿推车。十二岁进堤坝工地,十五岁进煤矿当苦力。十八岁闹洞庭湖水利罢工,十九岁进湘军讲武堂。这些苦日子磨炼了他,让他后来投身革命。彭荣华受大哥影响,同样选择这条路。兄弟三人从小相依,彭德怀寄钱回家不光为建房,还为改善家人生活。彭荣华在家乡坚持地下工作,面对国民党压力不退缩。1940年前,他们多次化解危机,继续活动。彭荣华的坚持,体现出穷苦出身对正义的追求。 1925年春,彭德怀在湘军当营长,攒800银元寄回乌石村。包裹到时,彭金华和彭荣华拆开,银元堆桌上。原三间茅屋破败,屋顶漏雨,墙裂缝。兄弟俩选老屋东北30米平地建新房,避免洪水。先雇木匠测地基,挖土运砖石。彭荣华推车拉木材,彭金华监督布局。建房数月,砌墙抹灰浆,铺瓦片。厨房设后侧,门朝小山。新房建成,砖木结构,十二间瓦房,占地400平方米,取名“三华堂”,意为得华、金华、荣华三兄弟。彭德怀原名得华,这名字寄托家族希望。新居前临田野,后靠山坡,改善居住。兄弟俩搬入,继续生活。旧茅屋拆除,只剩痕迹。这房子成家族栖身地,也见证后来革命活动。彭德怀寄钱瞒着团里,体现对家人的关切。建房不光实用,还象征兄弟支撑。 “三华堂”建好后,彭金华以此为据点,创建中共彭家围子地下党支部。彭荣华参与议事,散发材料。房子对面卧虎山上,有兄弟合葬坟。1940年10月4日夜,国民党潭株警备队包围彭家围子。枪声中,彭荣华中弹倒厨房后门,流血数小时牺牲。妻子龙国英试图背他撤,肩部受伤。敌人搜文件未果,押彭金华走。村民阻拦无效,彭金华被带长沙,关押数日,遭拷打不招。10月10日左右,处决于易家湾,尸弃野外。兄弟牺牲相隔几天,彭金华手指被针扎烂,指节折断。党组织安排后事,彭金华遗体运回,与彭荣华合葬故居后小山。坟墓简单,土石堆砌。彭金华留两孩子,彭荣华六,共八人,年幼无依。 彭德怀闻讯痛心,安排侄辈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孩子们接到北京,用工资供读书。彭梅魁是彭金华大女,1929年生,1949年到北京,照顾彭德怀。彭钢是彭荣华小女,1938年生,原名玉兰,十二岁进中南海永福堂,和伯伯生活十五年。她聪明,体重轻,彭德怀心疼她。彭钢后来入西安军电学院计算机专业,1988年任中纪委常委,有“军中女包公”称。彭起超是彭荣华子,参军。其他孩子如彭康白、彭玉梅等,分散工作,从事普通职业。彭德怀指导他们学习技能,避免特殊待遇。孩子们继承传统,参与劳动。彭梅魁侍奉彭德怀晚年,藏其手稿。彭德怀视他们如子女,对弟弟牺牲内疚,抚养体现责任。 孩子们在北京上学,成年后各奔东西。彭钢和伯伯交流多,断续生活长。她步入纪检,铁面无私。彭启超军旅生涯,继承遗志。彭梅魁保存彭德怀“八万言书”,体现忠诚。其他侄辈如彭玉华、彭玉兰,从事教育或劳动。彭德怀教育他们清正廉洁,不搞特殊。弟弟们牺牲后,龙国英将孩子交给彭德怀,继续家乡工作。周淑身早逝,孩子靠伯伯。家族故事从贫困到革命,牺牲到传承。坟墓在山上,提醒后人。1999年,彭德怀骨灰葬弟弟旁,彭钢落泪,实现遗愿。孩子们晚年回忆叔伯事迹,传承精神。
彭荣华,是彭德怀同志的胞弟。1940年的10月份,他的两个兄弟先后牺牲。图中是老
柴扉半掩幽梦
2025-08-01 21:02:52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