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新四军文工团战士一时大意,竟在晚上开汽灯排练,被日军发现,枪声一响,战士们缺乏经验到处乱跑,多人被抓。第3师闻讯,派3连救援,不料3连途中迷路,延误战机。 1941年苏北战火纷飞,一群满怀理想的文工团战士却因一盏汽灯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至今令人深思:在残酷的敌后斗争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黄克诚被任命为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在苏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这一年的7月,苏北地区战斗激烈,日军占领了冈门,新四军第20团被迫撤出。为了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新四军决定将文工团分成若干小队,分散到各地活动。 其中一支文工团小队被安排到十八团地区继续开展文艺宣传工作。这些年轻的文艺战士们大多来自各地的进步青年,他们满腔热血投身抗日,擅长歌舞表演,能够编排各种激励军民抗日的节目。但这些文艺工作者缺乏实战经验,对敌后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认识不足。 敌情紧张的环境下,文工团战士们更加感到责任重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抗战贡献力量,于是加紧排练新节目。由于白天太热,有人提议晚上排练。这个建议得到大家赞同,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当晚,为了看清动作和表情,文工团战士们点亮了汽灯进行排练。明亮的灯光在黑夜中格外醒目,很快就被冈门的日军发现。日军立即组织了夜间突袭,密集的枪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和应急训练,文工团战士们听到枪声后一下子慌了神。他们没有按照预定的撤退路线行动,而是四散奔逃。一些人冲进稻田,一些人向山坡跑去,还有人迷失了方向。在这场混乱中,几名行动较慢或跑错方向的战士不幸被日军俘获。 新四军第20团团长王东保接到文工团遇袭的消息后,立即组织救援行动。考虑到当时十八团附近只有第11连熟悉冈门据点的情况,但一个连的兵力显然不够,王东保决定让一营营长周承重带领主力连第3连前往与第11连会合。 同时,王东保还派参谋陈世勋带着6名侦察员前往十八团负责联络协调。陈世勋一行连夜出发,途中机智地通过了日军检查点,成功到达十八团并对冈门据点进行了详细侦察。 当时苏北地区日伪军经常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941年6月还曾有1.7万日伪军向盐城发动大规模进攻,敌情十分复杂。第3连在夜色中行进时,由于地形复杂,加上向导对路线不够熟悉,部队竟然走错了方向。 等周承重发现情况不对时,部队已经在错误的路线上行进了几个小时,错过了最佳的攻击时机。与此同时,第11连在桥头苦等第3连到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加强警戒,火力越来越密集。 由于第3连没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整个救援计划被迫中止。第11连连长最终下达了撤退命令,这次精心策划的救援行动因为迷路而功败垂成。 几天后,日军又集结大量兵力向新四军主力发动进攻,第20团奉命掩护主力转移,再次组织救援行动已经不可能了。那些被俘的文工团战士们,有的在日军监狱中坚持斗争,有的在严刑拷打下依然保守秘密,还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次事件给新四军留下了深刻教训。黄克诚师长在全师会议上强调,敌后斗争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此后,所有文工团成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高度警惕,掌握基本的战场生存技能。 从此,新四军的文工团不仅要承担文艺宣传任务,更要成为真正的文武双全的战士。这个血的教训推动了新四军文工团建设的重大改进,让文艺战士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艺术服务于战争,战士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 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提醒我们,战争年代容不得任何麻痹大意。那些为了理想而牺牲的年轻文艺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信念。你觉得在那个年代,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抗战中,新四军文工团战士一时大意,竟在晚上开汽灯排练,被日军发现,枪声一响,战士
熹然说历史
2025-08-01 22:15:08
0
阅读:424
用户16xxx26
[大哭][大哭][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