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看见一个穿工装的女工,随即一愣,走上前问:“你怎么在这儿?”对方低声说了句:“执行任务,”邓小平愣住了,这不是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戴大红花的女科学家王承书吗?怎么跑到戈壁滩当起了无名工人? “你可以走,但这孩子是美国籍,必须留下!”美国海关官员冷冰的话语像一记重锤砸在王承书心上。 1956年,44岁的中国女物理学家王承书,抱着6岁的儿子张哲,试图第七次登船回国,却再次被拦在了海关。 王承书深吸一口气,用流利的英语回应:“我们从未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孩子当然是中国人!” 可海关一口咬定孩子是在美国出生的,按照法律他就是美国公民。最终经过多方协商,王承书才争取来签署放弃儿子美国国籍的声明,这家人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彼时,新中国建立之初,正面临国际封锁、急需科技人才的特殊时期,为了带回珍贵的科研资料,王承书将专业书籍拆分成300多个包裹,伪装成“中文教材”分批邮寄。 有些实在无法带走的资料,只能忍痛销毁,在销毁她与导师乌伦贝克共同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时,她红着眼眶对助手说:“这些都是我的心血啊!”这些手稿记录着动力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回到祖国后,等待王承书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一次次从零开始的挑战。1958年,国家向王承书提改变研究方向的建议,希望她从动力学领域转向热核聚变研究。 面对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王承书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愿意!”然后不眠不休的完成了《雪伍德计划》的翻译,为中国热核聚变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1年,更大的考验摆在面前,苏联专家突然撤走,不仅没有细致交接,连资料也一张不留,中国的铀浓缩研究顿时陷入绝境。 这时王承书再次挺身而出:“我愿意取西北进行铀浓缩研究!”从那之后,她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长达3年,也成为了荒凉戈壁滩上唯一的女性科学家。 简陋的车间里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王承书就带着同事们靠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海量运算,她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厚厚的演算纸,办公室的灯永远亮到深夜。 1964年1月14日,当第一批合格的高浓铀终于生产出来时,整个车间沸腾了。王承书却静静地站在一旁,泪水滑过她布满皱纹的脸庞。这一刻,她才分出一些精力,想到了三年未曾见面的儿子。 同年4月,邓小平视察504厂时认出了王承书,对于邓小平总理的赞赏可肯定。王承书只是谦虚的回答:“都是大家的功劳。” 1994年,82岁的王承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病床前,医护人员要给她用进口药物,她虚弱地摇摇头:“别浪费国家的钱。” 信息来源: 新浪军事|中国这位女专家鲜为人知 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到去世 文|墨海 编辑|史叔
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一家对外绝密的铀浓缩工厂,在车间角落,他
万象快报侠
2025-08-02 00:12:22
0
阅读:2980
扳手
504厂后来改卖雪糕了,504大雪糕是兰州几代人的回忆
延龄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众多无私奉献者的辛勤劳动获得的。人要学会感恩和奉献。
用户10xxx18
国之脊梁!
周苗苗
点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