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541年前的八闽第一古寺—-福建霞浦县建善寺,3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枝

瑶光映心曲 2025-08-02 01:31:56

始建于1541年前的八闽第一古寺—-福建霞浦县建善寺,3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枝繁叶茂,笑迎八方来客。 灵祜禅师俗姓赵,本是霞浦县本地人,从小生活在东关一带,那里山清水秀,寺庙香火不绝。他十五岁就进了建善寺,拜法常禅师为师,剃度后开始寺中日常修行。每天他参与扫地、诵经这些琐事,八年时间让他打下基础。二十三岁时,他离开家乡,去杭州龙兴寺受足戒,那里是当时戒律中心,他完成仪式后,继续钻研大小乘经典。之后,他听说江西百丈怀海大师在传法,就赶过去参学。怀海大师见他勤恳,让他排在参学前列,他在那里劳作几年,渐渐掌握禅宗要义。这段经历让他从普通僧人变成宗派开创者,影响深远。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求法能改变一生轨迹,在那个时代,佛教传播靠这样的个人努力支撑。 灵祜禅师的成长离不开建善寺这个起点,南齐永明元年,这座寺最初叫建福斋,在温麻县创建,那时工匠用本地材料建起简单殿堂。唐代长溪县治迁到松城镇,景云二年寺也跟着搬到现在华峰山脚,改名建善寺。从此,它面对松山海面,成为闽东一处古刹。贞元初,灵祜就在这里出家,寺中环境帮他奠定佛学根基。后来会昌五年,武宗灭佛,寺院被迫废弃,僧人四散。大中四年,僧大千上书请求恢复,宣宗赐额“大中建善”,寺又重开。宋初一度当军馆用,乾兴元年恢复禅寺。元丰元年,陈襄进士带头重修,添了些设施。清康熙十年,总兵吴万福和知州黄鼎组织修葺,乾隆九年僧云庵扩建,民国六年僧碧松再修。那时碧松从外地移来银杏苗,栽在殿前,树慢慢长大,现在树龄超三百岁,高二十多米,树干粗壮,秋冬叶子金黄一片,吸引很多人来看。 建善寺的银杏树不只是景观,它代表了寺的韧性。树枝茂密,叶子层层叠叠,每年落叶时铺满地,像金毯子。寺前还有古榕,枝叶交织成荫,西侧榕下有石匾“古刹逢春”,杜星垣写的。寺门匾额“建善寺”出自赵朴初手笔,内联“月灿榕林围一谷,波摇松岛应诸天”由游寿题。围墙上“松声竹色,月影溪光”八字概括风光。这些元素让寺庙更有文化味。银杏树见证了历史变迁,从唐到民国,寺几经兴废,却总能复苏。这棵树像守护者,枝繁叶茂,迎接来客。闽东人常说,它是活化石,提醒大家古刹的持久力。在快节奏时代,这样的古树让人想想过去,接地气地体会历史。 建善寺不光是历史遗迹,还是佛教传播地。灵祜禅师从这里起步,元和末年在沩山开法,四十多年讲佛法,创立沩仰宗,这宗派成为禅宗五家之一。他晚年继续教弟子,传播禅理,直到圆寂。朝廷给他谥号“大圆禅师”,他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占一席。寺庙后来成为霞浦六大寺之一,保持禅刹地位。银杏树继续生长,枝叶繁茂,见证一切。寺中碑刻记录这些事,让后人了解。这样的延续靠一代代僧人和地方支持,寺没被遗忘。 灵祜禅师的传承没止步,他创立的沩仰宗通过弟子传开,影响后世禅宗发展。建善寺作为他的出家地,成了研究佛教史的点。寺后木棉树和银杏相伴,增添景致。近年来,寺吸引游客,不仅看古树,还学历史。宁德地区把这里当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作没断。银杏树每季变色,都成当地亮点,市民拍照留念。这不只旅游,还提醒大家佛教文化的根。灵祜的足迹从霞浦到江西,连接南北佛教脉络。他的事迹在史书里有载,证明个人在宗教史上的作用。 建善寺的后续发展平稳,多次重修让它保持原貌。灵祜圆寂后,弟子们在沩山建塔纪念,他的教法流传。寺庙继续运作,僧人日常诵经,维护香火。银杏树长成参天大树,树龄三百多年,成了标志。寺被称“闽东古刹”,历史一千五百多年,在宁德最古老。它的故事和灵祜联系紧,吸引学者研究。地方上,寺参与社区活动,接地气地传播佛法。这样的古寺在现代社会,还能给人平静空间。 这座古刹的魅力在于真实历史,没什么浮夸。灵祜从普通人变成宗师,靠一步步求法。银杏树从苗子长到现在,经历风雨,却枝繁叶茂。寺庙兴废几次,总能复起,靠朝廷和地方合力。佛教在中国传播,就这样通过人和地延续。想想看,古树下走走,能感受到时间的厚重。闽东这片地,藏着不少类似故事,建善寺是典型。 建善寺的地位稳固,灵祜的结局是圆寂沩山,留下宗派遗产。他的谥号大圆禅师,史书认可。寺继续迎客,银杏树笑迎八方。这样的地方,值得多了解。

0 阅读:23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