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为何要烧少林寺?1928年,冯玉祥带兵火烧少林,大火烧了40天,大量古建筑和文献付之一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黑海上一艘轮船失火,曾在中国权倾一时的基督将军“冯玉祥”,没能逃出来,葬身于火海。 当消息传回河南老家,乡亲们听后,倒不觉得多意外,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更像是一桩迟到了整整二十年的报应。 人们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了1928年,那一年,另一场大火,把这位枭雄和一座千年古刹的命运,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那个时候河南地面上土匪遍地,官府自顾不暇,为了保境安民,少林寺的“恒林”和尚组织僧人成立了保卫团,靠着一身功夫,确实也赶跑了几波土匪。 可一个决定改变了所有事,缴获了十几支枪后,恒林没有上交,而是悄悄藏了起来,从那时起,晨钟暮鼓的清净地,第一次飘出了火药味。 1923年,恒林去世,他的弟子“妙兴”接了班,眼看香火一天比一天差,外面又是军阀混战,妙兴最终没顶住,接受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招安。 吴佩孚给他番号和粮饷,让他自己当上了团长,从此,僧人脱下袈裟换军装,庄严的佛堂旁边,架起了残酷的机枪。 少林寺不再是清修之地,彻底成了军阀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更要命的是,妙兴还跟吴佩孚的部下“樊钟秀”走得特别近。 樊钟秀不但把少林寺当庇护所,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司令部都搬了进去,这一下,就等于在冯玉祥的地盘里,钉下了一根又深又尖的钉子,让少林寺在军阀的夹缝中再无退路。 就在少林寺一步步把自己变成军事堡垒的时候,它的对手冯玉祥,恰恰是个以“破除迷信”为己任的基督徒。 无论他走到哪,牧师就跟到哪,对佛教这些传统信仰,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反感,1927年,他一进河南,就开始大规模“废寺逐僧”。 开封的大相国寺,被他改成菜市场,和尚们被逼着去卖菜,洛阳白马寺的千年佛经,也被他拿来当引火的废纸,佛像推倒了铺路。 所以,对冯玉祥来说,庇护着死对头樊钟秀的少林寺,既是眼中钉,又是一块大肥肉,他刚投靠国民革命军,急需在河南立威。 而在传闻中少林寺有两千多亩地和历代皇帝赏赐的财宝,正好能解他军饷短缺的燃眉之急,因此,烧掉少林寺,对他简直是一举三得,既能消灭政敌,又能抢钱,还能举一面破除迷信。 1928年3月,冯玉祥让樊钟秀投降,樊钟秀不屈,打败了的樊部残兵,果然一股脑全躲进了少林寺。 寺里的僧兵仗着地势熟,在险要的十八盘用滚石拼死抵抗,也正是这最后的反抗,彻底点燃了毁灭的导火索。 3月15日,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带兵把少林寺围得水泄不通,搜了半天没找到樊钟秀,石友三恼羞成怒,把一个煤油桶狠狠摔在地上。 他手下的旅长“苏明启”更是直接,扛着油桶就往法堂里冲,一边跑一边喊:“冯司令有令,烧干净!” 那座从明代传下来、梁柱全是百年松柏的法堂,瞬间就被点燃,大火接着吞噬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最后烧到了藏经阁。 这场火,足足烧了四十多天,山下的老百姓,只见嵩山顶上日夜黑烟滚滚,二百多个和尚,要么在抵抗中被当场打死,要么被活活烧死在禅房里。 一个小和尚想冲进火场抢救祖传的《易筋经》,被士兵用枪托砸得头破血流,一位白胡子长老在烈火中嘶喊:“作孽啊!佛祖面前放火,早晚要遭报应!” 岳飞手书的《出师表》拓本,宋太祖赵匡胤亲题的“天下第一刹”牌匾,还有五百多卷珍贵的经书,无数珍宝,全在这场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更蹊跷的是,据说救火的关键时候,寺里唯一的一条水龙带偏偏坏了,让这场人为的灾难彻底没了挽回的余地。 大火的灰烬已经散去,但故事还没完,二十年后,冯玉祥葬身黑海,当年亲手点火的石友三,后来投靠了日本人,最后被自己的部下活埋。 在民间,这些结局,都被看作是当年长老那句“早晚要遭报应”的应验。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修少林寺,工人们在废墟里,扒出半块烧焦的牌匾,上面“禅宗祖庭”四个字还看得清。 直到九十年代,永信和尚带人去日本京都的达摩寺,才从那里保存的老照片里找到寺院被毁前的样子,照着重建了大雄宝殿。 大火虽然毁了寺院,但四散逃难的僧人却把少林功夫带到了五湖四海,反倒让它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传开了。 今天的少林寺,早已是游人如织的景点,门票收入远比香火钱多,在短视频上向全世界展示拳法。 看着眼前的商业化和现代化,人们也不禁会想,当年那场几乎把它从大地上抹去的劫火,以及那背后关于信仰、权力和选择的沉痛教训,是不是真的还被人记得? 【信源】报私仇?1928年冯玉祥部队为何要下令焚毁少林寺——中华网
清朝亡了的时候,少林寺的武僧不敢跟人冲突。不是他们武功太高,而是土匪子弹太快。但
【29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