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大博士王永强移民美国后,整整20年都未回国。母亲病危时,他也拒绝探望。母亲含泪呼喊 “强强,回家吧,妈想你”。众人谴责其冷漠不孝,可有人却透露,背后或许另有隐情…… 2019年,一条寻人新闻突然就火了。一位叫郭巧娣的江苏常州老太太,病危躺在床上,就一个心愿:想在临死前,再看一眼自己失联了20年的小儿子王永强。 这儿子可不一般。苏州大学本科,中科院硕博,北大博士后,最后去了美国。这履历,在咱们普通人眼里,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天花板,是光宗耀祖的典范。 可就是这么一个天之骄子,却干出了在咱们看来最“大逆不道”的事:母亲病危,他不仅不回国,甚至连个电话都没有。消息一出,网上一片哗然。骂他“白眼狼”、“冷血动物”、“枉读圣贤书”的声音,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有时候,最伤人的刀,往往藏在最亲密的关系里。 王永强的起点,低得不能再低。1969年出生在常州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父母靠卖老鼠药为生,家里还有个身体不好的哥哥。在那个年代,这种家庭想出人头地,唯一的路就是读书。 王永强也确实争气,他是那种天生会读书的料。一路从村里的小学,杀进了苏州大学。这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绝对是祖坟冒青烟的大事。按理说,家里出了这么个宝贝,不得捧在手心里? 现实恰恰相反。 据后来媒体的走访和亲戚的回忆,王永强的父母,对他读书这件事,心态很矛盾。他们一方面为儿子的出息感到些许骄傲,但更实际的想法是:你赶紧读完书,好出来挣钱,帮衬家里,尤其是你那个哥哥。 从王永强考上大学那天起,他就成了全家的“希望”,但这“希望”二字,分量太重了。他上大学的学费,家里出得很勉强。他只能靠着奖学金和自己做家教、打零工来维持学业和生活。 这本来也没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嘛。可坏就坏在,家人把他的懂事,当成了理所当然的索取。 他读研究生,每个月有几十块的补贴。这笔钱,他自己舍不得花,但家里来信了,理直气壮地让他寄回去。一次,他想留点钱买几本书,他母亲郭巧娣直接跑到学校,当着同学的面数落他,说他“自私”、“忘了本”。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象牙塔里追求着自己的学术梦想,却被自己的至亲,用最朴素也最伤人的“孝道”当众羞辱。那种窘迫和心寒,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种事,不是一次两次。他读博期间,家里要盖房子,找他要钱;哥哥要结婚,找他要钱。他就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取款机,家人需要用钱了,就来按一下按钮。至于这个取款机本身是否已经透支,没人关心。 真正的引爆点,发生在他去日本留学期间。当时,他谈了一个女朋友,是自己导师的女儿。两人情投意合,准备结婚。这本是件大喜事,可消息传回国内,家里却炸了锅。 父母强烈反对。理由很奇葩:他们觉得女方家境好,又是独生女,儿子要是娶了她,就成了“倒插门”,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指望不上了。 这成了压垮王永强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就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尊重。但那一刻他可能才彻底明白,在家人眼里,他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项属于家族的资产。他的婚姻,他的未来,都必须服务于整个家庭的利益。 他没有听从父母的,和女友结了婚。1999年,在动身去美国之前,他给家里打了个告别电话,想做最后的沟通。电话里具体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双方闹得非常不愉快。 挂掉那个电话后,王永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20年,杳无音信。 2019年,在热心网友和媒体的帮助下,远在美国亚特兰大做软件工程师的王永强,终于被找到了。当家乡的亲人通过中间人联系上他,告诉他母亲病危的消息时,所有人都以为,这场长达20年的隔阂,总该有个了结了。 然而,王永强的回应,给所有满怀期待的人泼了一盆冷水。他通过一位朋友转告家人七个字: “清官难断家务事。” 然后,再无下文。他没有回国,甚至没有再多说一句话。直到他母亲郭巧娣去世,他也没有出现在葬礼上。 郭巧娣老人已经走了好几年了。王永强也应该快到退休的年纪了。这个故事的两位主角,一个在尘土中安息,一个在大洋彼岸沉默。 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平息,它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每次谈及“原生家庭之痛”、“孝道绑架”时,都绕不开的案例。 无论如何,母亲临终,不闻不问,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只是觉得有些唏嘘。一个凭着知识和奋斗,从底层挣扎出来的男人,最终却用最极端的方式,斩断了自己的来路。他赢了世界,却输掉了家。这代价,未免太沉重了。 不知道在异国他乡的某个深夜,王永强会不会偶尔想起,在江苏常州那个贫穷的村庄里,曾经也有过那么一点点,或许算不上温暖,但却真实存在的童年时光。
1999年,北大博士王永强移民美国后,整整20年都未回国。母亲病危时,他也拒绝探
周平聊历史
2025-08-02 14:17: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