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次,海军扫雷队正将一枚美军水雷拖回去研究,不料潜水员忽听到异响,一摸

佳佳怡 2025-08-03 00:35:21

1960年一次,海军扫雷队正将一枚美军水雷拖回去研究,不料潜水员忽听到异响,一摸,水雷竟是烫的,潜水员大惊失色:“快跑,水雷要炸了!”话音刚落,突然轰隆巨响! 那年头,咱海军的扫雷设备还跟不上,东南沿海的礁石缝里、航道底下,藏着不少美军和国民党军布的水雷。有的是朝鲜战争时漂过来的,有的是侦察机投下来的,扫雷队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水下炸弹”清掉,保渔船和舰艇安全。 那个喊“快跑”的潜水员叫李建国,河北人,那年刚24岁。他18岁入伍,在潜水员里算老兵,跟着队里摸过二十多枚水雷。别人怕得腿软的活儿,他总说“摸透了脾气就不怕”。出发前队长还拍他肩膀:“这枚看着是MK-25型,美军在朝鲜战争后常往咱近海扔,外壳锈得厉害,可里头的引信精着呢,小心点。” 那天风不大,海面平得像块蓝布。李建国穿着40多斤的潜水服,在水下绑拖缆。水雷沉在十米深的地方,长条形,浑身是锈,看着像块废铁。他摸了摸外壳,冰凉,心里松了口气——一般来说,常温的水雷相对“老实”。队友在船上用绞车慢慢拉,水雷刚离开海底半米,他突然听见“滋滋”的轻响,像电线短路。 一开始他以为是拖缆摩擦的声音,伸手再摸水雷侧面,嚯!烫得像刚从灶上拿下来的铁锅!他脑子“嗡”的一声——训练时教官讲过,美军有种水雷装了反拆卸引信,一旦被移动或触碰特定部位,就会启动加热装置,温度到了临界点就炸。 “快跑!”他扯着水下通话器吼,自己转身就往船的方向游。刚游出三米,震耳欲聋的巨响从身后传来,一股水流像大锤似的砸在他背上,眼前瞬间一片浑浊,耳朵里全是“嗡嗡”声。等他被队友拉上船,才发现潜水服后背破了个口子,胳膊被飞溅的碎石划了道血口子。 船上的人也没好到哪去。绞车被气浪掀翻,甲板上的工具飞得到处都是,副队长王勇为了拽一个新兵,被弹起的铁板砸中了腿,当时就站不起来。李建国抹了把脸上的海水,看着被炸出的巨大水花慢慢散开,手止不住地抖——要是晚喊一秒,或者水雷威力再大些,这条船和船上八个人,可能就全没了。 后来队里复盘,才弄明白这枚水雷的“阴招”。它的引信被改成了“双保险”,不仅怕碰,还怕“动”。只要离开原来的位置超过半米,内部的化学药剂就会开始反应生热,不到两分钟就能引爆。以前扫雷,总想着“轻拿轻放”就安全,这次算是吃了大亏。 李建国养伤时,天天抱着水雷结构图看,吃饭都在琢磨。伤好归队,他跟队长提了个主意:以后拖水雷前,先派潜水员在周围布好防护网,再用特制的冷却喷雾给水雷降温,就算引信启动,也能争取点撤离时间。队里采纳了,后来还真靠这招化解过两次险情。 那时候的扫雷兵,没什么先进装备,靠的就是一股子愣劲和细心。李建国说过,每次下水前,他都要摸一遍胸口的毛主席像章,心里念叨“咱是为老百姓清障,不能怂”。可谁不是爹娘养的?他背包里总放着张全家福,照片上妹妹还扎着羊角辫。 这次爆炸后,扫雷队改了规矩:所有缴获的水雷,先在海上做引爆试验,确认安全了再拉回基地研究。李建国成了试验组的骨干,每次都站在最前面观察。有人劝他“离远点”,他笑说“离得近才能看清它的脾气,下次才好治它”。 谁也没想到,这枚看似锈迹斑斑的“铁疙瘩”,藏着美军最阴狠的设计?可更没想到的是,一群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年轻水兵,凭着不怕死的劲头和琢磨劲,硬是在一次次危险里摸出了门道,把沿海的“水下陷阱”一个个扫清。 这哪是简单的扫雷?是在国门边上,用血肉之躯给家国筑起一道墙。那些年,像李建国这样的扫雷兵,没留下多少名字,可他们炸过的水雷、流过的血,早成了海疆防线的一部分,硬朗,实在,护着身后千万人的安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50

猜你喜欢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