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这个三伏天,天数仅有30天,本以为会相对轻松度过,然而实际体验却截然相反,为何会如此反常?老祖宗留下的7条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揭开这背后的“秘密”。 三伏天,骄阳似火,人们纷纷寻找各种方式来降温。不少人贪图一时凉快,与空调冰箱亲密接触。空调房里,有人吹了一夜空调,第二天嗓子就像被砂纸打磨过般沙哑;刚洗完冷水澡,后背便冷汗直冒;还有人头发未干就入睡,第二天头疼得仿佛要撞墙。其实,夏天人体处于“外热内虚”状态,毛孔张开散热,此时突然接触冷水、冷风,寒湿就会顺着毛孔侵入身体。专家指出,人体在夏季自我调节散热,过度依赖低温环境易破坏这种平衡。所以,空调温度别低于26℃,且不要直吹;洗澡用温水,擦干后再睡觉;冰镇水果放置常温10分钟后再食用。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健身爱好者在大伏天坚持夜跑,结果跑完后胸口发闷,送医检查竟是心肌缺血,医生直言再晚点可能会心梗。这是因为大量出汗并非如想象中能有效“排毒”,过度出汗易致心肌缺血。轻微出汗即可,像早晨打打八段锦、傍晚散散步,出汗后喝杯淡盐水,比猛蒸桑拿健康得多。刚运动完浑身大汗,胃内温度高达40℃,若此时大口灌下冰饮,脾胃瞬间遭遇“冰火两重天”,血管急剧收缩,轻的拉肚子,重的甚至胃穿孔。若实在想喝冰的,可放嘴里含化后再咽下,或等半小时让脾胃有缓冲时间。 三伏天的高温,还让不少人情绪变得易燃易爆。路上堵车、同事的一句无心之言,都能让人瞬间火冒三丈。《欧洲心脏杂志》研究表明,生气1小时,心跳程度相当于跑了3公里;暴怒后2小时,中风风险会翻3倍。所以生气时先深呼吸10秒,或去阳台吹吹风,等情绪平复后再说话。还有人出汗后毛孔大开,当风睡觉贪图凉快,《黄帝内经》早有警示“劳汗当风,寒薄为渣”,风一吹寒湿钻进经络,轻的起痱子,重的会面瘫、头痛,老人小孩尤其要注意,晚上睡觉最好盖薄被,风扇别直吹头和肚子。另外,三伏天昼长夜短,有人觉得天亮得早晚点睡无妨,可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当令”,此时不睡,肝胆代谢紊乱,湿气排不出,白天更没精神。 从这些现象不难看出,三伏天虽然看似只是一段炎热的时期,但人体在这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较为脆弱,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生活细节。老祖宗留下的这些经验,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那么,在你身边,是否也有因忽视这些而身体不适的例子呢?大家在三伏天还有哪些独特的养生小妙招?不妨一起分享讨论。
寒凉下肚,阳气被困住!气血走不动,所以你就会累。说来实在令人唏嘘!如今真正需要大
【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