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卫视主持人问浙江大学教授方兴东:“鸿蒙系统很重要吗?”没想到,方教授的答案比人们想象中更重。 深圳卫视主持人在采访方兴东教授的时候问他,鸿蒙系统到底重要吗? 方兴东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鸿蒙的发展历程。 他表示,2019年之前,鸿蒙像是在"开车",带着"技术备胎"的想法慢慢布局,研发投入稳定在营收的15%。 2019到2022年,就到了"修车"阶段,一路磕磕绊绊突破各种困境。 从2022年起,才算真正进入"造车"阶段,所有人都扑在生态建设上。 方兴东解释一个系统能从备胎走到自己造车,背后是上万工程师、几十家研究所的投入。 他提到,华为为了鸿蒙,近十年在研发上砸了超过1.2万亿元,2024年一年就投了1797亿元,占总营收的20.8%,这种投入,不是为了做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2025年5月19日,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个人电脑在成都发布。 这台电脑从内核开始重构,积累了2700多项核心专利,花了5年时间才做出来。 方兴东解释过,全球操作系统里,电脑端一直是硬骨头。 Windows和macOS垄断了几十年,不是因为技术多先进,而是生态太稳。 鸿蒙电脑一出来,就实现了手机和电脑的生态融合,年底预计能支持2000多个跨端应用,办公、上课、玩游戏都能用。 其实不光是电脑,鸿蒙在手机、平板这些设备上早有布局。 到2025年6月,搭载鸿蒙系统的产品超过1200款,总量突破11.9亿台,720多万开发者在上面做应用。 方兴东认为,操作系统就像一条路,路修好了,才有车来跑,才有更多人来开店。 现在鸿蒙这条路,已经能跑各种"车"了。 有人拿鸿蒙和中关村早期的科技企业比,方兴东觉得不太一样。 中关村很多企业是从卖电子产品起家,而华为是从通信设备的根技术做起来,慢慢搭起了"云、网、端、边、芯"的完整体系。 就像盖房子,别人可能先盖一层楼做生意,华为是先打地基,再一点点往上盖,现在已经能盖摩天大楼了。 在芯片领域,华为的突破更能说明问题。 被外部技术封锁后,他们做出了昇腾910C芯片,用3D堆叠技术把性能做到接近4纳米水平。 麒麟9030芯片在有限的工艺下,能效比还提升了20%。 方兴东认为,这些不是偶然,是持续砸钱搞研发的结果,"弹药够了,才能打穿硬骨头"。 5G领域华为的标准必要专利全球第一,超过9000项,占比近15%。 当年国际会议上,他们主导的极化码方案赢了高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现在全球很多国家的5G基站,用的都是华为的技术。 方兴东认为,以前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像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人家要是抽走一块砖,房子就晃。 有了鸿蒙之后,才算有了自己的地基,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事,是整个产业能不能自主的问题。 科技从来都和国家发展绑在一起,华为每年上千亿的研发投入,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在别人卡脖子时,自己有东西能用。 鸿蒙系统从无到有,从手机到电脑,一步步补全生态,背后是一个国家想在高科技领域站稳脚跟的决心。 鸿蒙到底重要吗,或许答案就藏在这些数字和进展里,从"备胎"到生态,从单一设备到全场景,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自主。 方兴东没直接回答重要,但他讲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说明这件事的分量。 而这分量背后,正是科技对一个国家发展的真正意义,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小米收入3659亿,净利润272亿京东收入11588亿,
【5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