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万只是冰山一角!”卢麒元这句话像一把刀,直接把很多人心里那根最恐惧的神经

森森视野 2025-08-04 08:14:59

“133万只是冰山一角!”卢麒元这句话像一把刀,直接把很多人心里那根最恐惧的神经挑了出来。他说,现行《艾滋病防治条例》把感染者隐私护得太死,反而让健康人成了“蒙眼走路的瞎子”,下一代随时可能被拖进深渊。话音刚落,微博热搜就爆了——有人跟着吼“必须公开名单”,也有人骂“这是把人往绝路逼”。 吵归吵,数字不会撒谎。国家卫健委2024年通报:现存记录在案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133万,可按照世卫组织的模型,全球平均还有20%左右的人压根不知道自己被感染,换算下来,国内“黑数”可能再冒出几十万。更揪心的是,2023年全国新报告病例中,性传播占到97.8%,其中一半以上是15–24岁的年轻人。每一串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没被发现的传染源,也是一颗随时爆炸的雷。 武汉一位婚检科医生私下吐槽:一对新人来做检查,女方HIV阳性,她不敢告诉男方,因为条例第39条写着“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公开”,结果两人领证、办酒、怀孕,直到孕检才露馅,男方当场崩溃。类似场景在全国反复上演:上海某男隐瞒感染结婚,妻子直到婚后体检才发现真相,法院只能以“隐瞒重大疾病”撤销婚姻;广西一名女子被同居男友传染,男友明知阳性却从不戴套,最后警方以“故意伤害”立案,但女孩的身体永远回不到从前。 法律其实留了口子:感染者故意传播可以追究刑责,《刑法》第360条也写着“明知患严重性病卖淫、嫖娼”要坐牢。可现实里取证太难,只要对方死不承认“故意”,受害者就只能吃哑巴亏。于是有人把怒火转向“隐私”本身——觉得只要把感染者统统拉出来晒身份证,就能天下太平。 可南非的前车之鉴就摆在那儿:2000年强制公开感染者身份,结果检测率雪崩,治疗中断,艾滋病死亡率一路飙到全球第一,年均25万人死亡;2013年恢复隐私保护,治疗覆盖率从37%蹿到71%,死亡率直接砍了六成。原因很简单,当隐私被撕掉,感染者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治疗,而是躲起来——越躲越不敢检测,病毒在体内一路狂飙,反而把更多人拉下水。 国内也不是没想办法。云南、广西试点“30天配偶告知”:感染者拒绝开口,就由疾控中心代劳,试点后配偶感染率降了47%;广东干脆改革婚检,必须双方一起拿报告,谁也别想藏着掖着。这些做法没踩法律红线,又把风险卡在了最小范围。 说到底,问题不在“知不知道名字”,而在“有没有把病毒管住”。世卫早就给出结论:只要感染者坚持吃药,把病毒载量压到检测不到,性传播风险几乎为零,即“U=U”原则。核心是把人留在治疗体系里,而不是把他们逼进阴影。 屏幕前的你,如果明天就站在婚检科门口,最想要的到底是对方的名字,还是一份盖着公章的“病毒载量为零”报告?把答案写在评论区,我们一起把恐惧掰开揉碎,看看到底什么才能真正保护下一代。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7-29《艾滋病隐私与知情:法律如何回应现实之痛》、新华社2025-07-30《专家解读:防艾不靠“曝光”靠什么》、人民网2025-08-01《婚检报告改革再进一步,配偶知情权有了新解法》)

0 阅读:49
森森视野

森森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