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40年8月,割据敦煌、酒泉的北凉残余势力沮渠无讳出人意料地宣布投降北魏,太

炎左吖吖 2025-08-04 09:39:28

公元440年8月,割据敦煌、酒泉的北凉残余势力沮渠无讳出人意料地宣布投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不计前嫌,封沮渠无讳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酒泉王,让其依旧驻守酒泉。   河西走廊停战后,北凉残余势力的首领沮渠无讳突然宣布归降北魏。 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毕竟,北凉与北魏曾是死敌,一年前太武帝拓跋焘刚刚攻灭北凉都城姑臧,沮渠牧犍投降,北凉政权名存实亡。   然而,沮渠无讳的投降也确实并非真心实意,只是一场权宜之计。     拓跋焘对沮渠无讳的归顺表现得极为大度,不仅没有追究过往的敌对,反而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酒泉王,允许他继续驻守酒泉。   这一安排看似宽厚,实则暗藏风险。   拓跋焘并非完全信任沮渠无讳,只是当时北魏的重心已转向内部治理和应对柔然的威胁,无暇对河西走廊的残余势力穷追猛打。   更何况,沮渠无讳的投降暂时稳定了凉州的局势,北魏可以腾出手来处理其他事务。     然而,表面的平静只维持了半年。   公元441年4月,北凉内部爆发了一场荒唐的内讧,驻守敦煌的沮渠唐儿突然反叛,脱离沮渠无讳的控制。   这一变故印证了当年崔浩的判断,沮渠家族内部矛盾深重,即便在生死存亡之际,仍不忘互相倾轧。   沮渠无讳迅速率军攻打敦煌,留下堂弟沮渠天周镇守酒泉。     就在沮渠无讳忙于平定内乱时,拓跋焘终于意识到这是一个彻底铲除北凉残余的机会。   他派安南将军奚眷出兵酒泉,意图切断沮渠无讳的退路。   奚眷的行动极为迅速,很快将酒泉城团团围困。城内粮草断绝,百姓饿死者多达万人。   守将沮渠天周走投无路,竟下令“杀妻以食战士”,将妻妾杀死充作军粮。   即便如此,酒泉仍在当年11月陷落,沮渠天周被俘,押往平城处死。     令人意外的是,奚眷拿下酒泉后并未继续西进攻打敦煌。   史书对此未有明确记载,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拓跋焘的注意力已转向其他事务。   他正沉迷于道教,与天师寇谦之筹划修建“静轮宫”,这座高耸入云的法坛被寄予“上接天神”的厚望。   朝中大臣如崔浩和太子拓跋晃多次劝谏,但拓跋焘充耳不闻。   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开始,这位曾经锐意进取的帝王似乎已逐渐偏离正轨。     敦煌的沮渠无讳虽暂时逃过一劫,但处境依然艰难。   城内粮草耗尽,无法长期坚守,投降北魏又非他所愿。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西域。敦煌以西的鄯善国成为他的新目标。   他先派弟弟沮渠安周率五千兵马攻打鄯善,自己则带着一万多百姓随后跟进。   然而,穿越沙漠的代价极为惨重,半数人因缺水而死。     鄯善国王比龙原本准备投降,但在北魏使者的劝说下选择坚守。   沮渠安周攻占东城后,迟迟无法拿下主城。直到沮渠无讳率残部赶到,比龙才放弃抵抗,率众西逃至且末。   公元442年4月,沮渠无讳占据鄯善,北凉在河西走廊的统治彻底终结。     与此同时,敦煌成了一座空城,很快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主人,西凉后裔李宝。21年前,14岁的李宝随舅舅唐契逃离敦煌,流亡伊吾。   如今,35岁的他带着两千多户百姓重返故土,修缮城池,招抚流民,并迅速归顺北魏,被拓跋焘封为镇西大将军、敦煌公。   伊吾的西凉政权就此画上句号。     沮渠无讳并未在鄯善久留。   同年9月,他率军攻占高昌,屠城立威,建立“高昌北凉”政权。   此后,他对南朝刘宋称臣,受封为河西王,试图在夹缝中求存。   然而,柔然的威胁始终如影随形。   公元460年,高昌北凉最终被柔然所灭,沮渠家族的传奇就此落幕。     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诈降、内讧、逃亡、绝地求生,沮渠无讳的挣扎折射出十六国末期小势力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   而拓跋焘对河西走廊的“半途而废”,也预示了北魏统治重心的转移。   乱世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存的机会,但历史的洪流从不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方向。   信息来源:(文献——《晋书》)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